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

ID:9583611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2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_第1页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_第2页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_第3页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_第4页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  [摘要]2001年11月10日晚6时38分(卡塔尔首都多哈当地时间),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中国将从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我国加入WTO的5年时间里,国外企业大量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困境里,很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施品牌战略将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然,着力于品牌建设是应对挑战的最佳策略,卓越的品牌管理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品牌战略企业品牌策略品牌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适应国际化潮流,建立强势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已经

2、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营销品牌战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品牌战略的内涵与其功能意义入手,探讨了品牌战略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提高品牌意识,搞好品牌定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一、日系品牌全线溃败    2006年11月22日上午,NEC宣布将退出2G及2.5G手机市场,这意味着继夏普、松下、东芝、三菱、三洋之后又一家日本手机厂商退出中国市场,日系手机除京瓷外几乎全部退出中国2G手机市场的争夺。  如果我们总结今天的中国家电市场与十年前有什么不同的话,我想,最大的不同就是,日系企业在中国的繁华已经渐行渐远。  对于日系手机

3、败退,乃至日系家电走到中国市场的低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制度呆板,决策困难,反应速度慢,与中国市场现实格格不入,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二是市场营销能力弱,产品规划能力不强,很难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与预测推出迎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一直处于跟风的被动局面,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三是未能把握住产业转型最佳时机,是日系家电企业失去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日系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走到边缘是否引起我们民族企业的深思?欲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又是否从“日系企业”的背后吸取到了教训?    二、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分析    1.众多昔日名牌“昙花一现”  中外企业在中

4、国市场上的品牌大战,使刚刚成长起来的民族品牌受到极大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稍有知名度的品牌,不是被抢注商标,就是被收购、挤垮,即使残留下来的也是惨淡经营,真正发展起来的极为有限。这里典型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曾在空调界创下奇迹的华宝空调,在1998年被科龙收购,其后的品牌形象就一再下滑。  2.品牌战略已日渐引起国内企业重视,政府的扶持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品牌经营也从无到有。  资料显示,各地各级政府在对名牌的重视程度、组织推进力度、政策措施上有大幅度提升,青

5、岛、深圳、武汉、宁波、沈阳等市对中国名牌企业的奖励为100万元,大连为300万元,对获省市名牌的企业奖励为10万元~20万元。  2007年1月8日至1月11日,第40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酒店开幕。在CES上我们民族企业取得骄人的业绩。据了解,今年中国有4000人注册参与CES,包括厂商、媒体和观众,在展馆中,有327家参展商。海尔被全球最权威的消费电子行业媒体《TWICE》评选为中国消费电子第一品牌。  3.洋品牌的地位在多数行业仍是难以动摇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面对市场上纷繁的产品,真正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的国内品牌屈指可数。随着对外开放

6、的深入,国际上一些大公司纷纷挤入中国市场,一时间中国市场上充斥着“索尼”、“可口可乐”、“飘柔”、“奔驰”等种种国际名牌,这些名目众多的洋名牌猛烈地撞击着中国的民族品牌。虽然在家电行业,以海尔品牌为首,“康佳”、“长虹”、“TCL”等国产名牌已发展得不错,但同“索尼”、“松下”、“三星”等名牌相比,仍然存在竞争劣势;在IT行业,“联想”、“方正”、“长城”等品牌的竞争力都有明显提高,但与欧美、日本等国的产品相比,品牌知名度仍有不足;在日用消费品市场,“宝洁”、“利华”、“汉高”等国际公司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误区    目前

7、,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巨大的机遇和空间,品牌的国际化已经不可避免,然而品牌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微观企业自身因素角度:存在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品牌竞争能力不强;品牌个性不足,缺乏创新和发展能力;生产和经营规模偏小,品牌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出口和国际经营能力偏弱,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明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等一系列因素。从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上讲:社会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政策法规的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的产业政策,出口导向政策对不同的行业起着不同的促进和限制作用,金融环境对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