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ID:9570782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哲学;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源于欧洲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而20世纪初的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马克思主

2、义哲学要在当时的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步中国化,首先归结于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冲击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而产生的偏狭理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取得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群体鉴别一个政治制度是否合法的依据,是看它的价值取向如何和它们相吻合。”根据本文的需要,我们将致力于对后一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一

3、致性,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寻找。张岱年、程宜山认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吴雁南等人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在长期的积淀中留下不少民主性的精华,懦家的大同思想,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追求,讲求群体的观念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的因素,尽管

4、这些因素是空想的、主观的,乃至宗教性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事实正如他们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如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一分两合”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认知论传统、“重民”和“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

5、唯物论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而中国哲学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代,《尚书·洪范)就阐述了“五行”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五种物质元素组成的,开创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先河。老子“道”论的提出和阐述,引发了人民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维,把人民的思想从神学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管子》、《易传》、《韩非子》等均发挥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并将其改造成为唯物论。荀子是先秦时期最伟大的唯物论者,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最高理想是“制天

6、命而用之”,最后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汉代王充以“元气”为始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论衡·自然篇》中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和气,子自生矣。”魏晋时期的杨泉推进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提出了“水土之气,升而为天”的观点;唐代的刘禹锡总结历史上关于“天人之辨”的规律,认为天是“有形之大者”,而人是“动物之尤者”月,提出了“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发展了荀子的唯物思想。宋代张载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佛教唯心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太虚即气”、“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的唯物主义观点

7、,建立了气一元论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和王夫之则把张载的“气一元”论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契合。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成熟的辩证法思想。发达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与各国哲学比较中更显得早熟、丰富与深刻。成书殷周之际的《易经》,就用吉凶、祸福、上下、生死、损益等对立的范畴来描述现实世界的矛盾对立现象。《易传》进一步将这种对立思维体系化,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

8、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不仅如此,中国的先哲们还具有“否极泰来”的矛盾转化思想。管子曰:“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孙子将这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运用到战争中,指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老子更是将这种矛盾的转化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认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