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设计 [摘要]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恰当的机制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更好地实现公司预期经营目标。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关键还在于机制的实施效果能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传统,还应将地域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嵌入激励兼容的实现过程中。 [关键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设计 1问题的提出 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恰当的机制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更好地实现公司预期经营目标。根据目标管理原则,控制好组织成员间分工与协作的努力水平,
2、将是最终实现公司赢利目标的关键。在公司组织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基于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方面。同时,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关键还在于机制的实施效果能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传统,笔者还将地域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嵌入激励兼容的实现过程中。员工所处地域的非正式制度,将作为外生解释变量影响他们的行为偏好。 2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分析框架 所谓激励兼容效果,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在提供一个有关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后,该制度性安排既能满足员工自利性行为偏好的同时,使其行为后果又能达到管理者所预设的组织目标的效果。 (1)关于激励兼容
3、的分析框架。激励兼容思想源于赫维茨的机制设计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始于赫维茨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性文献。在赫维茨的定义中,机制被描述为一个信息系统和一个基于信息系统的配置规则。在此基础上,机制设计理论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 (2)关于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文化、习俗、惯例等自发形成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的形成机理,可以通过演化博弈思想来诠释。作为博弈均衡
4、的产物非正式制度,又通过群体内部的学习、模仿效应,逐步产生同吸效果。而该同吸效果所形成的稳态因子,嵌入个体的行为基因中,通过个体间的反复适应,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行为偏好。笔者之所以强调它的重要性,就在于: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偏好,如东部地区表现为勤勉、积极的精神面貌,在这种精神面貌下所建构的激励兼容的实施路径,也应不同于其他地区。 3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关键环节 依据传统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来设计激励机制的技术路径,将出现3个方面的操作性难题:①员工的主观偏好很难获取;②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③激励刺激过程中的不饱和性特
5、征,使得激励的强度将越来越大。诸如以上难题,笔者认为:应预设一个刺激源,受员工主观利益偏好的驱动,公平、自由的进行选择;同时,管理者在预设刺激源时应进行部门、员工层次的区分。 (1)基于激励兼容效应的路径设计。公司管理者应根据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部门员工的层级,分别设计出相适应的激励内容。这里笔者强调,激励内容存在两个方面:正激励与负激励。对于正激励而言,应主要以货币性奖励为主。货币数量的确定,应考虑部门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所占的权重大小。为了便于对员工进行监督,应下放一部分的货币奖励权给部门管理者。这也是组织的科层结构使然。同时,还须重视公司组织文化的建构。
6、(2)基于非正式制度植根性的路径设计。基于地区的文化背景所逐步演变形成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将从员工的内心信念上支撑其行为偏好。关于这一点,上文已进行了论述。笔者建议,在使用货币性奖励方式的同时,应设计公司管理的客户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等要素为辅助手段。上述设计的要素内容须与本地区特有的做事风格相匹配。通过精神层面,以及员工群体间的模仿、学习等互动机制,来支撑激励兼容效果的实现。 4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具体途径 物流公司如何设计出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但将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同时,也是其在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里,本文将在分析框架与
7、关键环节的范围内,尝试设计公司的激励机制。 (1)正激励的设计。上文已经指出,在公司设计正激励主要是通过货币奖励的办法来实现。在整个实施环节中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节点:①货币奖励的数额与奖励的缘由,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书面展示出来;②在设计员工绩效指标体系时,体系结构应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每个部门的指标体系引入物理元原理,可以具体量化;③受到公司组织层级的影响,必然产生监管缺位的现象。因此,公司须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奖励权交给部门管理者行使。同时,公司高层还应建立部门员工的利益诉求通道。 (2)负激励的设计。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