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60332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电网调度系统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电网调度系统中的作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电网调度系统中的作用 摘 要为给江西省电网引进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增加电厂AGC系统,研究了该系统中地位与任务都不相同的多个对象之间的计算机通信技术问题,提出了适合不同对象之间的通信策略及具体方案,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做到了多个对象之间的计算机实时通信,也满足了AGC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要求。实际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引进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改造作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调度系统;计算机通信;PLC调速器 .L. 该工程要求电厂控制计算机
2、能与电网调度端的主站计算机联网,以便电网调度中心能实时地给大化电厂下达AGC调节命令,并能了解大化电厂当前运行的基本状态。在项目规划时,充分考虑利用该系统的硬件资源,在不需要增加很多投资的情况下,大大地扩充了该系统的功能。 1系统功能及配置 根据总体规划,江西电网调度中心的主站计算机通过远动通道只向大化电厂的控制计算机下达全厂总负荷,不直接控制机组,大化电厂机组的启、停和负荷分配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和安全约束、监视和处理都由电厂控制计算机负责。所有反映电厂机组等生产运行状态的参数均由RTU(SC1801)采集。RT
3、U采集的各种数据除送给调度端的主站计算机外,还送给电厂控制计算机以实现对电厂的近似监控功能,电厂控制计算机能与控制机组的PLC调速器进行实时通信,以提高AGC的实施 质量。 2存在的通信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电网引进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其主站计算机的通信软件是按照RTU(SC1801)的通信规约设计的,即只能与RTU通信。系统规定:主站负责询问RTU,并等待RTU的响应,然后再询问同一通道内的另一RTU,只有站址相符的RTU才会响应收到的命令和数据请求。RTU不会主动与主站通信。当按照前述方案设计AGC系统时,电
4、厂控制计算机存在着与电网主站计算机、远动终端RTU及PLC调速器三方的通信:电厂控制计算机与主站计算机的联系目前只能借助于远动通道,即RTU与电厂控制计算机分时共用同一条信道与主站计算机通信,这存在着通信线路竞争和仲裁问题;同时电厂控制计算机还要与RTU和PLC调速器进行实时通信,获取、传送必要的数据和命令,完成对电厂的计算机监控任务。 鉴于上述原因,电厂控制计算机通信软件的编写应分清是主动通信还是被动通信,应尽量采用中断方式通信;同时对数据的处理要求迅速,避免因响应迟缓而造成RTU与电厂控制计算机同时占用信道。
5、 2.1电厂控制计算机的串行口扩充 由于电厂控制计算机要通过2与几个对象进行通信,因而必须将2口进行扩充,我们利用PCLD744卡解决该问题。PCLD744是一个智能通信卡,通过使用此卡,计算机可以将它的一个异步串行通信口扩展成8个通信接口。该卡提供了一个常驻内存程序,并在计算机中开辟了输入输出缓冲区。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库函数以完成对通信端口的各种操作,包括从输入队列读数据,将信息送到输出队列等。而具体的通信过程处理由该卡自己内部完成,无需外部干涉。即使用查询方式编程也不必担心因通道断线等致命问题会对系统其它部分
6、的正常运行造成什么影响。 2.2电厂控制计算机的通信可靠性 电厂控制计算机与几个通信对象间的电气距离均大于RS232C电压接口允许的最大距离(15m),为此使用了光隔离长线收发器,使得通信可靠且不受外界干扰。其主要参数如下:通信距离为2km(9600bit/s) ~16km(600bit/s);光隔电压为瞬间隔离电压7500V,持续隔离电压大于500V。 2.3电厂控制计算机与RTU的通信 反映大化电厂运行的实时信息由RTU(SC1801)采集,RTU采集的数据一发两收。RTU与电厂控制计算机间按Poll
7、ing方式进行通信。在双方的通信过程中,电厂控制计算机处于主动地位,RTU处于被动地位。RTU的通信格式是按远动规约设计的,因而与RTU有关的电厂控制计算机的通信编程就必须符合RTU通信格式所依据的远动规约,且RTU是依据主站发来的不同命令回答不同的信息。所以大化电厂控制计算机应能依情况的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向RTU发送不同的命令,以满足对不同信息的需求,控制命令的选择由主程序确定。缓冲区的设置可由RTU对主站的响应中字节计数值的大小确定,字节计数值的大小取决于RTU采集的模拟量和开关量的个数,缓冲区的设置要考虑信
8、息量最大的情况。考虑实时性的要求,电厂控制计算机与RTU的通信采用查询方式向RTU发送命令,中断方式接收RTU传来的数据。 2.4电厂控制计算机与电网主站计算机的通信.LS数据采集的通信规约转换[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12. [2]辛耀中.电力系统数据通信协议体系[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