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

ID:9557144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2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_第1页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_第2页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_第3页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_第4页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建设“和衷共济”的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和谐。这种社会关系和谐用“和衷共济”表示最有特点,最为贴切。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状态若达到了“和衷共济”,这样的社会便可认为是和谐社会。要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具有“和衷共济”的社会整合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大众参与机制、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大众参与机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建中来;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起来;精神激励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振奋起来,这样就能“和衷共济”,富民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衷

2、共济;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再次把“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努力实现的伟大目标。从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深入人心。从理论上探讨和谐社会的特征,不断总结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一、“和衷共济”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与最佳境界    中央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这样的要求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和衷共济”式的社会。“和衷共济”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与最佳境界。要说明这点,我们需要从什么是社会,即社会的本质说起。  社会是人的聚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法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美国社会学家派克认为,社会是包括人类的行为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就是集合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

4、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认为,没有人们的交往,便没有社会,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中开始的。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本质就是社

5、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为中心扩展开来的其他关系,是各种形式社会关系的总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和谐,这种关系和谐用“和衷共济”表示最有特点,最为贴切。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状态达到了“和衷共济”,这样的社会便可以认为是和谐社会。  何为和谐?词典对和谐之义的一般解释是指配合、合作与协调,是指配合得当,合作与协调良好。这是它的表面含义。从深层次上说,这种配合、合作与协调有“和衷共济”之义。还在中国古代,有关  三、“和衷共济”式的和谐社会要有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和衷共济”式的和谐社会是配合、协调,团结一致。有凝聚力的社会,需要有利益关系

6、协调机制,它包括缩小和平衡不同的人、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差别,保护群众的利益和实现公共福利等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进行利益关系的协调。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我们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到目前为止,一部分人确实富裕了。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也已经解决,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然而还有少数人仍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上出现了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出现了新的阶层划分和利益集团,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一个不能同甘共苦的社会是不能达到“和衷共济”状态的。必须有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7、。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兼顾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理顺当前比较混乱的分配秩序,实行“抑富扶贫”,缩小贫富差别、群体和阶层差别、不同利益集团差别、区域差别等,削弱和消除因各种差别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减小离心力,增强认同感,才能使人们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奋斗,和衷共济。  其次,我们要认真解决好关系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积极化解各种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是理顺社会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失业、失地、下岗、“上学贵,上学难”、“看病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