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49344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2
《关于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初探论文摘要: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形成的一种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念“下民之艰”的民本论,“均赋于民”、“均役于民”的仁政论,“今人易化”的教化论,“有道之君刑峻”的德刑并用论,“任忠去邪,用得其当”的尚贤论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林慎思;政治伦理;民本;仁政;教化 在林慎思生活的唐朝末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随着唐王朝的没落,社会动荡,礼义陵迟。在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儒家学者,林慎思从挽救社会风习和政治秩序的愿望出发
2、,在深刻分析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政治、伦理、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政治伦理主张,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 1常念“下民之艰”的民本论 在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面前,林慎思深刻体会到民生多艰,呼吁统治阶级多考虑底层老百姓的疾苦。在《伸蒙子·审类》中,他语重心长地说:“处上位者,不见下民之艰,一有不快其心者,则吁闻于天下矣。噫!岂知下民终日劳心,而无告于上乎”?他苦口婆心地告诉那些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不要抱怨自己多么艰难,老百姓其实要困苦地多,并且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林慎思要求统治
3、者“耽嗜与民同之”。他特别强调,所谓的“耽嗜与民同之”,并不是要与普通老百姓一起分享统治者所拥有的“樽孽”(美味佳肴)和“金石”(音乐),而是应当“均役于民”、“均赋于民”,从根本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他分析说:“吾所谓与民同者,均役于民,使民力不乏;均赋于民,使民用常足。然后君有余而宴乐,民有余而歌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慎思十分推崇“无为而治”的统治方法,主张不要过分地约束和盘剥老百姓,而是应当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心从事生产。如果政令过于繁苛,不但对稳固统治秩序无益,反而会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受到损害。他
4、说:“且养其卒,非捕民之寇盗邪?寇盗未必由卒捕也,而先尽民之父子焉;条其吏,非劝民之农桑邪?农桑未必由吏劝也,而先夺民之粟帛焉。斯不亦用去害而为害,化利而失利欤”这一认识,无疑是对处于末路上的唐王朝变本加厉搜刮民脂民膏,千方百计控制人民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和危险所提出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议。 2“均赋于民”、“均役于民”的仁政论 一般来说,“民本”观念贯彻到政治生活领域中所得出的就是“仁政”的主张。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林慎思提出,若在这样的时代实行“仁政”,将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益处更能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以
5、同被儒家视为“圣王”的尧和周文王对比分析说:“五帝之民,以时治为常,遇勋(尧)之仁,岂非食厌而得鱼欤?商末之民,以时乱为常,遇昌(周文王)之德,岂非饿困而得食欤?故谓勋民虽乐,不及昌民喜也,亦明矣”既然在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对老百姓施以恩惠更容易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这无异于告诉当权者,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不失时机的推行“仁政”。 林慎思的“仁政”观是和他的“天道”观联系在一起的。在林慎思看来,所谓“天道”,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客观规律的体现,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用“仁义”来治理社会。他告诫统治者,必须时刻不忘以民为本,多考虑
6、老百姓的利益,否则,如果逆天而行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难逃灭亡的命运。 林慎思虽然强调仁政,但他并不主张用赈济的方法使老百姓不劳而获,而是认为应当采用发展生产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并避免使他们养成浮华怠惰的习惯。在对“耽嗜与民同之”进行解释时,他指出,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并不是要他们也象腐化堕落的贵族一样整天以美味和歌舞进行消遣,而是要让他们能够安心生产,没有过重的负担和后顾之忧。在《续孟子》中,他批评鲁国国君曲解“与民同乐”,让普通社会成员与自己一起分享美酒和乐舞的作法,说:“民居鲁国,若禽之在木,鱼之在川也
7、。鲁君耽嗜,召民于侧,是犹易禽于笼,移鱼于沼也。使民且恐且惧,岂暇耽嗜而同于君乎”。林慎思的这种从长远出发,把解决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与培养他们的勤劳自强精神结合起来,以寻求长治久安之路的思路,应当说是具有一定见地的。 3“今人易化”的教化论 林慎思认为,在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江河El下,儒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漠视而导致礼法废弛的严峻形势下,要止颓去弊、起衰救坏,最为迫切和根本的途径,就在于推行教化。在林慎思看来,教化应当是一项长远的和普遍的社会任务。它不仅仅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认识,而是应当调动一切社会力
8、量和资源,将教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化的具体方法上,林慎思所坚持的仍是传统的礼乐教育。他主张,为了移风易俗,使民向善,就要从最高统治者做起,自上而下地推行礼乐制度。否则,如果最高统治者“不遑以容仪为务,使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