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

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

ID:9539846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_第1页
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_第2页
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清商乐及其管理研究清商乐是汉代相和曲在六朝时期的发展,属清乐系统。学术界一般认为清商乐兴起于东晋以后,而事实上东汉已有“清商”之名,曹魏时已呈流行之势。因清商乐以清乐音阶的夹钟律(清商)为宫,故名之。清商三调是清商乐最富有标志性的艺术特征,但学术界也存在误解和争议。由于清商乐发展迅猛,六朝各代皆以专门机构管理之,清商署因此而设立。清商署始设置于曹魏之时,后代或沿或革。由于清商乐获得了六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故能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清商乐;吴声西曲;清商三调;清商署  [中图分类号]J609.2[ 清商三调是清商乐最富有标志性的艺术特征,也是唐宋以来治乐者谈论较多

2、的一个命题。宋代郑樵《通志》云:“清商曲,亦谓之清乐,出于清商三调,所谓平调、清调、瑟调是也。三调者,乃周房中乐之遗声,汉魏相继,至晋不绝。”[12](卷四十九)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相和歌辞,《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其后晋荀乱又采旧辞施用于世,谓之清商三调歌诗,即沈约所谓‘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6](卷二十六《相和歌辞》,P309)清商三调虽源于周代房中乐,但直接

3、来自汉代相和三调,经魏明帝、荀乱整理后,“谓之清商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平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调以角为主。即谓平调为宫调式,清调为商调式,瑟调为角调式。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五章表列解释“相和三调”后说:“这就是南北朝以后所谓‘清商三调’。其中的清调,就是后来所谓‘清商调’。”[1](P133)其实不然。其一,杨荫浏所说的“清商调”,显然是指清商乐。“清商三调”即“清商调”的三种调式,而清调只是清商三调之一,二者是从属关系,岂能等同。其二,所谓“清调以商为主”,即清调以商为主音,也就是商调式,并非清商调式,清商乐也并非由此得名。其三,清调之“清”,只与“平”、

4、“瑟”并提,而与表示律和音之高度的“清”无关,不可混淆。为了更清楚地揭示清商乐与清乐、雅乐的关系,根据缪天瑞、刘崇德的观点,列表②如下: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清商乐与清乐、雅乐的关系。就清乐而言,清商乐以清乐的夹钟律为宫,而夹钟律在清乐音阶中为清商,故称之“清商乐”。就雅乐而言,“清商三调”的调式为:平调为Fa调式,清调为Sol调式,瑟调为La调式。  东晋时期,“吴声”和“西曲”开始流行,南北朝时期已呈现兴盛之势,成为清商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书》云:“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丝竹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调歌辞之类是也。”

5、[13](卷二十三《乐志下》)吴声歌曲起源较早,东晋以后不断增广兴盛,与“魏世三调”一脉相承。吴声西曲都是南方民歌,为什么会成为当时音乐的主流呢?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百工、农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文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都市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荆(以江陵为中心)、扬(以建业为中心)二州成为富庶的地区。《宋书》云:“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5](卷九十二《良吏传》)此乃当时歌舞盛行的真实写照。“吴声”产生于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西曲”产生于荆州、襄樊一带。其二,东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王

6、朝迭换,上层人士崇尚玄学和佛学,主张虚无和自然,认为人生如梦、生命无常,要求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生命意识十分流行,故助长了歌舞享乐之风。吴声西曲轻靡柔婉,多写情爱,堪称“都市恋歌”,正可满足歌舞享乐的需要。同时,吴声西曲自身也获得了发展、兴盛的土壤和环境。其三,南朝诸帝出身素族寒门,不重儒家礼法,不喜先王雅乐,唯好郑卫之音──吴声西曲,为吴声西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市场。“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6](卷四十四《清商曲辞》,P500)由于东晋、南朝诸代皆建都于建业(今南京),故吴声歌曲兴盛于斯。可见,统治者的喜好刺激了吴声西曲

7、的发展。  在曲式结构上,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其实,“和”与“送”都是和声。所谓“送声”,亦名“送和声”,即歌尾众声齐唱的和声。《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吴声西曲“凡歌曲终,皆有送声”。“送声”分两类:一为实词类送声,如《西乌夜飞》中的“折翅乌……”和《那呵滩》中的“郎去何当还”。二是虚词类送声,如,《古今乐录》云:“《欢闻歌》者,晋穆帝升平初,歌毕辄呼‘欢闻不’!以为送声,后因此为曲名。今世用‘莎持乙子’代之,语稍讹异也。”[6](卷四十五《清商曲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