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

ID:9538258

大小:7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3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_第1页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_第2页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_第3页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_第4页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一、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视野  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存在,它有不断再生的强劲动力,也给中国宗教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各种宗教活动的恢复,民间信仰获得了稳步地复兴和发展,民间信仰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并逐渐从宗教学等人文学科中拓展、延伸开来,进入到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中。由此,民间信仰的研究者开始依循不同的学术进路和理论视角,探讨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问题。  一方面,从西方文

2、化中的宗教概念出发,有研究者借鉴、延续了泰勒等人对宗教的古典进化论式的定义,倾向于认为民间信仰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宗教。  有学者从俗信的角度,将民间信仰和宗教区分开来,认为与宗教相比,民间信仰在组织机构、崇拜对象、哲学体系、神职人员、规约戒律等方面存在十个没有,因此不具备成型的、完整的宗教的特点。有研究者提出宗教四要素说,认为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是没有任何主观随意性可言的带有必然性的逻辑性序列,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成其为完整的宗教。与几大建制宗教相比,民间信仰的观念和体制相对松散,难以符合四要素

3、说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其宗教属性也在此受到了质疑。  另一方面,在人类学、社会学等具有浓郁田野实证取向的学科影响下,近年来中西学术界的民间信仰研究有了更多的对话与互动,研究者亦对宗教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有了新的认识。本文由.L.收集整理  著名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沿着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从超自然因素的角度宽泛地理解和界定宗教。他指出,对宗教典型的中国式论述,是将超自然因素作为中心对象、区别宗教与非宗教的标准忽略了超自然因素,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概念能够准确地反应中国民众宗教生活的客观内容。应从一个宽泛的视角,将宗教看成一个连

4、续统一体,从近似于终极性、有强烈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实体所象征和崇拜并有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信仰。从这个角度看,超自然性串联起民间信仰甚为松散的仪式实践和组织结构,使其具备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宗教意义系统。  无独有偶,20世纪7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汉学家弗里德曼(M.Freedman)也强调,在民间信仰等中国本土的宗教实践中,中国人的宗教理念与实践并不是一系列无序的、偶然的组合;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是一套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宗教系统的秩序和规则;它不仅表现在信仰、象征、分类等观念层面,也表现在等级、仪式、集会等实践和组

5、织层面。这无疑是对民间信仰宗教属性的一种肯定。  目前来看,近年来民间信仰的恢复发展和中西学术的交流互动,为人类学和社会学开展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土壤。国内外学者持续拓展着民间信仰的研究视野,涌现出大量内容丰富、翔实的田野研究和实证成果。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正逐渐达成共识,倾向于接受和认同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民间信仰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正在形成。  当然,不能否定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宗教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制度化程度较高的五大宗教,而对民间信仰鲜有涉及。时至今日,对于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及其在宗教研

6、究中的地位等问题,整个学术领域仍存有争议。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民间信仰研究的这种学术困境,部分来自于中西文化和信仰差异所造成的隔阂和困难。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尝试使用西方理论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于是对中国宗教尤其是民间信仰的理解,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扰。  最早回应并试图解决这一学术困境的,是社会学家杨庆堃及其著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近年来人类学、社会学界对民间信仰的分析和探讨,也大多围绕杨先生的理论范式展开。本文意图从杨庆堃的经典研究出发,勾勒出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

7、的范式结构及其在当下民间信仰研究中的现实困境,并通过引入新的学术概念和分析视角,来推动民间信仰研究的创新工作。  二、弥漫性宗教: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  (一)弥漫性宗教与制度性宗教  多年来,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始终困扰于西方宗教学理论与中国人宗教实践之间的差异。20世纪60年代初,杨庆堃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传统出发,关照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考虑制度性、信仰性等因素,出版了《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中国宗教研究产生了持久影响。  杨庆堃注意到,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早期的研究者大都认为中国社会中没有宗教。而

8、传统中国社会虽未存在过强大的、有核心组织的宗教形式,但广布于民间的宗教信仰实践却充溢于中国社会的每个侧面。为此,杨氏对西方传统观点提出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