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

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

ID:9536230

大小: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_第1页
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_第2页
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_第3页
资源描述:

《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验研究·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与骨不连愈合的关系【摘要】根据不同能量级别体外冲击波对兔桡骨骨不连的影响,获得治疗骨不连的最佳冲击波能量。[方法]选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A、B2组,以每只动物双前肢桡骨为实验对象,又分为A1、A2、B1、B2四组,A1、B1组为右前肢,A2、B2组为左前肢,制成桡骨骨不连模型。分别用0.3、0.4、0.5、0.6mj/mm2 4种能量级别的冲击波对A1、A2、B1、B24组分别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和比较各组的治疗情况、X线片和组织学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变化

2、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后第8、12周各组间比较,A2、B1组骨折间隙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A1、B2组,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0.4~0.5mj/mm2是治疗骨不连的最佳冲击波能量级别,能量过低或过高均可影响骨不连愈合或造成组织损伤。【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能量骨不连骨愈合RelationofbonefracturenonunionentofOrthopaedics,thePeople'sHospitalofGuangxiZhuangAutonomous

3、Region,Nanning530021,ChinaAbstract:[Objective]Acocordingtotheeffectodelalerabbits,theylydividedintoA1,A2,B1andB24groups.A1andB1andchangsoftissuehistologyineachexperimentalgroupsentbytheshockj/mm2energytoanalyzethestatisticaldifferenceamongtheeachexperimentalgroup.[Result

4、]Thereentalgroupbetent.Moreover,thehealingofnonuniongapentalgroupbetaftertreament.[Conclusion]Theextracorporealshockj/mm2isthebetterenergygradeofextracorporealshockayaffectthehealingofnonunionandcausetheinjuryoftissue.Keyg(10mg/kg体质量)加安定3.0~3.5mg(1mg/kg体质量)对新西兰大白兔作腹腔注射麻醉

5、,于无菌操作下截除双侧桡骨中段1cm,将骨碎屑冲洗干净,缝合切口。3个月后摄X线片证实骨不连模型形成,骨折端硬化,骨折间隙清晰可见。1.2.2实验方法麻醉下(方法同前)采用德国多尼尔小王子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对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肢桡骨骨不连进行冲击治疗,A1、A2、B1、B2组冲击波焦点能量分别为0.3、0.4、0.5、0.6mj/mm2,频率为70~80次/min,冲击量为8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cm2,在透视下调整冲击焦点,分别对骨折远、近端边缘进行冲击。1.2.3X线片检查采用数码成像X线机分别于冲击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12周

6、摄双侧前肢正位X线片,在计算机上精确测量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宽度。1.2.4组织光学检查分别于冲击波治疗后第8周各处死动物2只,取骨折间隙组织作光学检查。1.2.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完成。取每组治疗前后及各组间治疗后X线片计算机上测得的骨折间隙平均宽度作统计学2组间成对检验,所有指标用±s表示,采用t检验。2结果2.1实验动物数量分析B组有2只动物因血肿感染死亡,予以剔除,A组16只,B组14只动物纳入实验动物数量分析。2.2大体观冲击波治疗后,对冲击部位的观察:A1组局部软组织无明显肿胀、皮肤无淤血斑;A2、

7、B1组局部软组织轻度肿胀,皮肤出现少量大、小不等的淤血点;B2组局部软组织肿胀明显,见大片的淤血斑,有2例因软组织血肿导致感染而死亡。2.3组织光学检查治疗后第8周A2、B1组见大量成骨细胞活跃成骨,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出现骨小梁,但较紊乱,纤维组织逐渐转化成软骨组织,并出现钙化和骨化。A1组见小量的成骨细胞,新骨形成少,无骨小梁形成,可见多数的成纤维细胞和排列紊乱的纤维结缔组织,并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B2组所见与A2、B1组相似,但活跃程度较弱,并可见因冲击波能量过大导致的血肿机化、组织坏死所形成的纤维瘢痕组织填充于骨折间隙

8、内。2.4冲击波治疗前后各组骨折间隙的变化见表1。表1冲击波治疗前后各组骨折间隙的变化表1显示,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8、12周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第8周与第12周比较:A1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