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25325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2
《构建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构建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摘要]本文论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概括为“一个动力核心、两个基础保障、三个运行机制、四个具体目标”,即“一二三四”模式。 [关键词]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准则,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在经过近30年高速发展后,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加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走科学发展道路,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内在需求。目前,滨海新区开发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区域探索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亦随之成为热点问题。按照国务院“统一规划,综合协
2、调,建设特色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的整体要求,根据环渤海区域资源禀赋、社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承载力等诸要素,本文认为,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动力核心、两个基础保障、三个运行机制、四个具体目标”,简称为“一二三四”模式。 一、一个动力核心 一个动力核心,是指带动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即京津冀大都市绵延区。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六大都市绵延区:一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华盛顿和纽约为轴心,囊括了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包括波士顿、纽
3、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总面积13.8万km2,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5,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是一个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等构成的超级城市带,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个,总面积14.5万km2,总人口4600万。三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并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四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大
4、阪、名古屋等三大都市圈为轴心,包括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总面积3.5万km2,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7000万)。五是英国以大伦敦地区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总面积4.5万km2,人口3650万,这是英国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六是中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以苏锡常宁和杭甬为轴线,聚集了江苏、浙江、上海等三省市14个城市,形成发达的长三角大都市绵延区,该区域GDP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总体来看,这些大都市绵延区对当地区域发展均起
5、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其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就我国而言,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环渤海区域内各地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在区域融合基础上形成向心力,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所以,探索如何以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作为轴心,打造环渤海首都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要以北京和天津作为首都区的核心,带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关键是,围绕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根据资源禀赋、社会发展基础、区位竞争力、环境承载力等诸要素,实现京津分工合作,并以河北省相关区域作为重要支撑点,实现区域产业空间再造和创新,增强首都区可持续发展能
6、力,服务和带动整个区域和谐发展,改变现有“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不和谐局面。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既要注重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要注重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难点在于,如何克服区域发展离心倾向,在区域融合基础上形成发展向心力,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二、两个基础保障 两个基础保障,是指实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和生态保障。 第一个是能源基础保障。以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作为实现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动力保障。环渤海首都区发展的能源动力主要依赖于晋陕蒙的能源
7、资源供给,所以晋陕蒙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建设对于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含义。同时,晋陕蒙地区作为一个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环渤海首都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样,在开发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与维护生态资本、发展当地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就存在尖锐的矛盾。要化解这个矛盾,实现环渤海首都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根本途径一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二是实行产业替代,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