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

ID:9511074

大小:5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2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_第1页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_第2页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_第3页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_第4页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  门肯以“丑”这个词讽喻了美国繁荣的物质社会背后的精神荒漠,与艾略特的《荒原》所描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今天,这种备受西方知识分子批判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精神上的丑与荒凉似乎已经蔓延到了中国。  在大众传媒领域,自始作俑者的“芙蓉姐姐”通过网络走红以来,各种以丑作为噱头的传播现象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介的推波助澜,此起彼伏地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流氓燕”、“石榴哥哥”、“水仙妹妹”、“菊花姐姐”、“曾哥”等人逐一亮相之后,今天的“凤姐”又以其痴人说梦般的自信,成为媒体关注的中心,甚至在一家卫视的策划之下以比基尼形象走秀。与此“相映生辉”的是

2、,电视婚恋节目也彻底放下扭捏的姿态,向观众展示所谓“非主流”的、前卫的、时尚的拜金美女和成功男士们,并乐此不疲地让他们尽情地倾诉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纯洁爱情的轻蔑,同时还不忘展示他们油滑的调侃、三流的幽默和带有性暗示的肢体触碰。在电视剧领域,“性”、“小三”、“二奶”、“婚外情”这些尴尬的名词,也掀开遮羞布,几乎赤裸裸地给观众带来了更多露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惊人语录;同时,各种反常伦理也成为剧情的主要推动力,描绘出一幅幅“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虚拟众生相。荧屏近乎成为展示杂耍和荤段子的粗鄙舞台,上联可谓“三六九等无稽小丑登台献技”,下联则是“五花八门乱舞群魔粉墨登场”,横批为“爱

3、丑之欲”。  这种“爱丑之欲”并非只存在于网络和电视中,在电影界也有类似的倾向。以中国近几年制作的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一些电影为例,观众很难发现其中人性的美好。《无极》中的一个馒头竟能扭曲人性并引发血案,《夜宴》里创意苍白的“阴谋”令人感到窒息而且无语,《满城尽带黄金甲》充满了乱伦和父子相残的丑陋与邪恶的欲望,《投名状》的主题是权力与野心所导致的妻子背叛与兄弟相残,《色戒》中革命者的“献身”似乎要表现人性的复杂,但其流于表面、造作而又露骨的床戏不仅难以令人感受到美,反而让观众的心情变得更复杂。所有这些似乎表明,法国的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恶之花”正在中国盛开。  雨果曾说:“丑

4、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①通过美丑对照,更能彰显美、崇高和光明,这是艺术形象的根本价值所在,丑的审美价值在于“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否定性艺术形象只有具备社会认识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和情感愉悦价值的高度完美统一,才能成为激发深刻美感的审美对象,转化为艺术美。”②不论是被媒体推动的事件个案,还是迷恋于展示人性“恶”的影像表达,这些传播现象的共同点就在于以丑为美,或者明知其丑而故意大肆展示。表面上看来,这些传播主体的行为动机在于创造新奇,颠覆传统,以此获得大量的哪怕是被痛骂的关注,近而获得高关注度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然

5、而,如果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的嬗变来看,这种“爱丑之欲”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性。  “爱丑之欲”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电视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审美文化,构成了一个从大到小依次具体化的研究领域。社会作为文化的背景和语境,而文化作为社会的表征;更进一步,审美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个个案或‘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语),而总体文化又是审美文化的背景和语境。”③正如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会制约审美文化的走向一样,观众接受心理的嬗变也是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必然,并折射出新的社会审美文化心理。具体地说,这种变化和大众文化的逐渐繁荣以及后现

6、代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感性的存在、物质资料的获得、本能需求的满足,以及对生活的享受等实在的东西,因而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逐渐开始泛滥也就有了历史的必然性,进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意识领域的变化。大众文化的文本特征是通俗、娱乐、表浅,这和其本身所固有的交换逻辑、消费原则和快乐哲学是一致的,“审美”这个词的意义也因审美对象的剧增和位移而疏离了古典和精英的雅致光环。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分成四个方面:“首先,锦上添花式的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其次,更深一层的技术和传媒对我们物质

7、和社会现实的审美化;再次,同样深入我们生活的实践态度和道德方向的审美化;最后,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④按照这样的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实就是大众生活的彻底世俗化,从理性转向感性、从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个体、从关注抽象转向关注具体、从追问终极价值转向满足当下即时的快感、从对生活的精神征服转向渴望享受生活……理想型文化正向着世俗型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激变。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种“爱丑之欲”就已经开始在中国的文学界蔓延。随着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日常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