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07298
大小:6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1
《对“化工流程图”题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化工流程图”题的几点思考摘要:文章针对高考新题型“化工流程图”题从起源、题目结构、演变过程和解题方法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并对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类题型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化工流程图;演变;解题方法;突破策略 以“化工流程”为背景的“化工流程图”题型自从在2005年的广东、上海市的高考题中首次亮相后,近几年来,在新课改地区的高考新题型[1]中频频出现,并且不断的发展完善,引起了高中化学教师的高度关注,笔者也就此做了些研究和思考。 一、化工流程图的上榜理由 笔者认为这类题目之所以备受青睐的原因有二: 1.这类试题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作为背景,陌生度大,起点高,
2、结构新颖,提问灵活,有较好的区分度。且题材多,无法猜题,能较好的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原则。 2.这类题型能很好体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2010年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要求“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同时在素养和能力要求中提出“4.解决化学问题(1)能够将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分解,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
3、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2)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成果,并做出解释的能力。”[3]这些要求在“化工流程图”题型中都能很好的体现。 二、化工流程图的结构 这一类试题往往通过提供文字信息、工业生产流程简图、提供图表和数据设置问题,题型的呈现趋于成熟、统一,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一般如下: 三、“化工流程图”题型的演变 在研究了化工流程图的结构后,笔者做了一些比较研究,试图找出这种题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并且建立和某些传统题型的联系。 1.无机推断框图题和实验流程图VS化工流程图 题1:2008年江苏高考卷16的无机推断框
4、图: 题2:2009年山东理综卷30的以孔雀石为原料制CuSO4·5H2O及CaCO3的实验流程: 题3:2010福建高考卷24的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产硫酸锌的生产工艺流程: 从题1、题2和题3比较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涉及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和推断,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相通之处,题3还涉及了分离提纯操作,这就提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进行题1、题2类传统题型的训练时可以渗透化工流程图的讲解。 2.考查范围由点到面,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 此类题目的知识考查从最初局部知识的检测发展到考查范围几乎涉及各个化学模块。问题设计灵活性增强,挖掘深,且撤去台阶,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要求大大提
5、高。 (1)纵向比较题目的设问 题1:2007年山东理综的31的设问 (1)电解饱和食盐水常用离子膜电解槽和隔膜电解槽。离子膜和隔膜均允许通过的分子或离子是。电解槽中的阳极材料为。 (2)本工艺流程中先后制得Br2、CaSO4和Mg(OH)2,能否按Br2、Mg(OH)2、CaSO4的顺序制备?,原因是。 (3)溴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故可用于萃取溴,但在上述工艺中却不用四氯化碳,原因是。 题2:2010福建高考卷的24的设问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 (2)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
6、H)2+□____+□_____=□Fe(OH)3+□Cl- (3)针铁矿(Goethite)是以德国诗人歌德(Goethe)名字命名的,组成元素是Fe、O和H,化学式量为89,化学式是。 (4)根据下表数据,调节“滤液2”的pH时,理论上可选用的最大区间为______。 (5)工业上从“滤液3”制取MgO过程中,合适的反应物是(选填序号)。 a.大理石粉b.石灰乳 c.纯碱溶液d.烧碱溶液 (6)“滤液4”之后的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7)分析图中数据,菱锌矿粉中ZnCO3的质量分数不低于。 题1只考察了常规的3个知识
7、点:氯碱工业中离子交换膜的作用、Ca2+、Mg2+的沉淀和萃取剂的绿色环保要求。基础性很强,对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不高,基本都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中的“理解”层次。 而题2却考察了7个方面的知识:(1)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由所给条件书写离子方程式;(3)由所给式量和元素分析得化学式;(4)从所给图表数据中寻找有用信息,判断控制pH离子水解沉淀;(5)运用离子反应进行分离提纯;(6)运用结晶法进行分离提纯;(7)产物的产率计算。其中,(1)、(6)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中的“理解、应用”,(5)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