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

ID:9504459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1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_第1页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_第2页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_第3页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_第4页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关键词】绿绒藁;藏药;生物碱;黄酮;挥发油;综述绿绒藁是著名的高山欣赏植物,也是藏医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多种疗效。在藏医古籍《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中都有关于绿绒藁的记载[1]。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绿绒藁所含的生物碱,国内则从8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至今有关绿绒藁的研究报道已不少,但多不系统全面。笔者旨在归纳总结藏药绿绒藁的研究现状,并进行评述性的展望,希望能为合理开发、保护、研究和利用绿绒藁提供参考。1与产地绿绒藁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绿绒藁属(Meconops

2、isVig.)植物的统称。本属共49种,1种产于西欧,其余48种大部分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中国、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我国有38种,集中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甘肃等青藏高原地区[2-3]。据报道,本属17种植物有药用价值,尤其以全缘绿绒藁M.integrifolia(Maxim.)Franch.、五脉绿绒藁M.quintuplinerviaRegel.、总状绿绒藁M.racemosaMaxim.、红花绿绒藁M.puniceaMaxim.、多刺绿绒藁M.horridulaHook.f.etThoms.、

3、川西绿绒藁M.henriciBurn.etFranch.最为常用[1,4-5]。 2药用部位及用途  公元8世纪的藏医古籍《月王药诊》中就记载了“欧贝”、“刺儿恩”的应用方法。现在公认的观点是,“欧贝”从上主要指五脉、全缘、红花、长叶绿绒藁;“刺儿恩”主要指总状、多刺绿绒藁。据《藏药志》记载,“欧贝”全草入药,性凉,味甘、涩,具清热解毒、止痛、消炎、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头痛、肝肺热、皮肤病、肺炎、肝炎、水肿症;而以花入药解热效果好,并能治血热和血旺。“刺儿恩”全草入药,性微寒,味苦,功擅接骨、清热、止痛、活血化瘀,用于治

4、疗骨折、骨蒸、跌打损伤、头伤、胸背疼痛等症[6]。另据文献记载,五脉、全缘、红花绿绒藁均以花入药,有清热作用,主治肝、肺热病;总状、多刺绿绒藁均以全草入药,有生骨脂、解毒、清胃热作用,主治骨裂、头部外伤、中毒症、关节热痛[7]。  3绿绒藁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  3.1生物碱类本属植物多含有生物碱,以红花、五脉、多刺、总状绿绒藁中居多,全缘、美丽绿绒藁中几乎不含有,其他种中鲜有报道。在红花绿绒藁中,刘氏等[8]分离得到阿包碱(Alborine,Ⅰ)、威尔士绿绒藁定碱(Mecambridine,Ⅱ)和甲氧基威尔士绿绒藁定碱(

5、Methoxymecambridine,Ⅲ)等3种生物碱,其中Ⅰ是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发现。王氏等[9]研究五脉绿绒藁中同样发现含有Ⅱ。五脉绿绒藁中,尚氏等[10]提取鉴定出3种化学成分:去甲血根碱(Norsanguinarine,Ⅳ)、O-甲基淡黄巴豆亭碱(0-Methylflavinantine,Ⅴ)和五脉绿绒藁碱(Meconoquintupline,Ⅵ),其中Ⅵ为新化合物,Ⅳ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王氏等[11]分离鉴定出2种生物碱:Ⅴ和黑水罂粟菲酮碱(Amurine,Ⅶ)。王氏等[12]鉴定出1种新生物碱:脉奎宁

6、(Mequinine,Ⅷ)。国外研究者在多刺、总状绿绒藁中均分离出α-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Ⅸ)、黑水罂粟碱甲醚(Amurensinine,Ⅹ)、普托品(即原阿片碱,又称延胡索丙素,Protopine,Ⅺ)、黄连碱(Coptisine,Ⅻ)、丽春花定碱(Rhoeadine,ⅩⅢ)、异丽春花定碱(Isorhoeadine,ⅩⅣ)及罂粟红碱C、D、E(PapaverrubineC、D、E,ⅩⅤ)等生物碱。另外,前者中还含有隐品碱(Cryptopine,ⅩⅥ)、血根碱(Sanguinarine,ⅩⅦ)等,后者

7、中还含有罂粟红碱A(PapaverrubineA,ⅩⅧ)、木兰花碱(Magnoflorine,ⅩⅨ)[13]。此外,谢氏[14]从总状绿绒藁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的异喹啉类异耙文型(Isopavine)生物碱的N-氧化物,即氧化黑水罂粟碱甲醚A、B(AmurensinineN-OxideA、B,ⅩⅩ)。全缘绿绒藁中也含有Ⅺ[15]。王氏等[16]从美丽绿绒藁M.speciosaPrain中分离得到2种生物碱Ⅶ和Reframoline(ⅩⅪ)。从本属中发现的上述生物碱,以叔胺碱最多,季铵碱、仲胺碱次之。  3.2黄酮及其苷类 

8、 研究表明,黄酮类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一小部分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到目前为止,本属所含黄酮类成分仅五脉绿绒藁中有研究者系统探索过,其他种未见报道。  尚氏等[17]研究小组分离出7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1)]、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2)]、木犀草素[lut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