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76433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水利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分类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水利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分类及应用 引言 水利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历史悠久、信息较为密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是必然的趋势,对于发展水利行业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水利站作为水利系统最为基层的组织,在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防洪抗旱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水利站调度管理的决策水平,使得水利站综合利用效益得以进一步发挥,水利站全面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广西柳江县水资源情况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0.37亿立方米,其中7.71亿立方米为地下水,12.65亿立方米为地表水。辖区内有9条河流流域
2、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即:大渡河、水源河、王眉河、柳江河、里雍河、大桥河、龙江河、凤山河、逢吉河,总长335.63公里。全县库区有4个水电站,分别是逢吉水电站、工农水电站、北弓水电站和龙怀水电站,年发电量402万度,水能可开发量为20万千瓦;境内柳江河段建有红花水电站,年发电量9.02亿千瓦时;全县总库容为1.35亿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1公顷。从目前来看,柳江县正在大力普及下辖水利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设。柳江县基层水管人员还佩带卫星定位系统(GPS),对小(二)型以上水库实施汛情巡查监管,为库坝安全运行和防汛调度工作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保障。 2水利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分
3、类及应用 水利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类较为复杂,文章只是以其中四种较为常见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 2.1水库大坝远程无线监控系统 水库大坝监控点通常都布置在远离监控中心、很难架设线缆的较广阔范围内。水库大坝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充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无需铺设X络电缆即可完成监控。 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库区天气状况;实时远程监控水库水面情况,如水库水面上是否存在着漂流物、漂浮物;实时远程监控水库重点区域,如闸门、溢洪道、水库大坝等,重点监控大坝稳固程度、闸门开启度等;实时远程监控水库水岸情况,如在闸门口等危险区处是否有兽、人等进入;远距离指挥调度水库现场工作;对水库水位是否超出
4、警戒线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向监控中心传送水库水质检测信息。 每个监控点包括无线传输基站和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两大部分,无线传输基站由Axelwave电信级天馈系统和无线X桥构成;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由视频服务器、云台/射灯控制系统、探射灯、摄像机等构成。监控中心通过远程控制摄像机的云台运动及焦距变化来对放水、坝下、闸门开启度、水库库区、溢洪坝段、坝体、水位等现场画面进行实时拍摄。监控中心可同时观看多路、多地点的实时、清晰监控画面,并录制存档监控的图像资料。 2.2水文远程无线监测系统 水利站是水文工作的基础,也是对水信息进行收集的基本站点。建设水利站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对水文水资源
5、数据进行实时收集,还能够实现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水质、水量等信息进行全面视频观测,及时地将场采集的基础信息(如视频、声音、图像、数据等)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这对于改善水生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调配水资源、实时采集水文信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能够为指挥调度防汛防潮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观测。 与水文有线监测系统相比,水文远程无线监测系统抗灾性较好,安装方便,无论在决口,还是暴雨,亦或者大风等恶劣环境下都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由于其不存在着铺设X络电缆的问题,那么既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又缩短了施工周期,具有极强的可扩充性和灵活性,能够迅
6、速实现水文信息采集的X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 2.3在建水利工程实施远程监控系统管理 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在建水利工程实施视频监控,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现场具体负责人等各方主体是否按投标承诺和合同要求到位情况进行指纹考勤、数据录入和查询等远程管理。监控中心可定期或随机监控调阅摄像资料,如发现施工中存在问题可及时督促项目业主单位、相关参建单位进行整改;每月底打印出指纹考勤的基本情况送项目业主,如发现相关人员不到位或有其他违规行为,驻局纪检组即可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及时进行整改。 2.4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传统泵站监控通常采用由专人定期查看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人为因素影响
7、较大,很容易出现问题,后来又采用RS485监控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布线相当麻烦。从目前来看,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已经发展到利用无线GPRSRTU监控泵站。水利泵站管理人员只需要在监控中心就能够对泵站内出站压力、出站流量、泵组工作状态、进站压力、站内液体液位等情况进行远程监测,还可以远程启停控制泵组设备,甚至实现无人值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