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72007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药企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药企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探讨制药企业(下文简称: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大特征;与此同时,在药物研发环节上的长周期性与不确定性使然,共同导致了企业资金全面预算所面临的挑战。由此可见,当前针对本文主题的讨论是必要的。 药企在实施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时,仍须遵循资本循环公式的内在逻辑:即根据G―W―G`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对资金的监管工作。伴随着资金从货币形态逐渐转变为实物形态,也意味着监管工作的实质内容,演变为了全面成本控制。从而,如何实现资金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契合,则直接关系到药企经营效
2、益的提升与否。 鉴于以上阐述,笔者将针对本文主题展开讨论。最终,再就二者契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药企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 从企业会计层面来看,关于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等表现形态,都可以被理解为资金在资本循环逻辑下的流通。因此,针对“内在要求”的探讨,笔者将遵循资本循环公式的内在逻辑进行阐发。 (一)资金总量预算的内在要求 药企在选择产品项目时,往往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组织资源的存量水平。同时,在一系列审批制度的约束下,也增大了企业在药物投放到市场时的交易成本。在项目导向下企业开展资金总量
3、预算时,须考虑两类费用的构成问题:人工费用、材料费用。一般而言,人工费用占总预算额的20―30%左右。因此,面对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以及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应在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弹性系数。 (二)资金使用监管的内在要求 药企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资金使用领域,以项目为单位:资金使用存在于材料采购、研发设备购置、生产、销售等环节。由于缺少跟踪监管的机制,在监管缺位环境下将导致资金漏损。因此,若要减少资金漏损现象的发生,则须引入项目负责制。在此基础上,以项目负责人为资金使用的监管者,并在额定资金
4、量使用的基础上建立激励兼容机制。 (三)资金效益评价的内在要求 资金效益评价体现为:对资金融资成本、机会成本弥补的收益率的比较。为此,应针对资金回笼速度、资金回笼总量、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等多个要件,展开综合评价。 二、内在要求下成本控制的路径构建 以上建立在货币资金形态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在现实生产经营状态则体现为:成本控制。为此,在“内在要求下”药企成本控制路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生产合理划分成本项目 一般而言,成本项目可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在此基础 上,
5、则应针对性的实施成本控制。 1、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项目所产生的费用可细化为仓储费用、损耗等。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产能水平,合理确定原材料的储存量并增大成材率。 2、直接人工 人工成本主要以工资的形式出现。从而,应在绩效管理下增强员工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同时,还应根据生产合理安排人员结构。 3、制造费用 对该成本项目的控制,则依赖于高效运转生产设备而实现。因此,须优化对企业组织资源的配置。 (二)根据控制流程建立长效机制 在开展成本控制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从而,在长效机
6、制的促进下,减少成本控制领域的人员监管缺位。针对监管制度的构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展开: 1、本逆向分解制度 把成本形成的全过过程费用发生的每个环节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责任中心,依据全面预算制写出单位消耗定额,并制定完善的奖励激制,增加员工降低成本的意识。将各项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与全面预算有机地结合。 2、任务小组制度 建立起具有业务关联性的任务小组,能在小范围内建立起有效的成员监督机制;并在声誉约束的作用下,实现成员实施主动控制成本的行为。 (三)保证产品质量合理进行控
7、制 不能一味地降低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改善工艺流程,增加产量,摊薄固定费用,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这不仅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原则,也是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在企业开展成本控制时,应在系统观、整体观的视阈下建立成本控制措施。针对决定产品质量水平的生产工艺、原材料品质等要件,在资金配置上应给予倾斜。在实施成本控制时,应着重理解这些要件给企业所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药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初衷应在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预算与成本控制契合
8、的思考 若使二者形成契合态势,则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全员成本控制体系;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枢的,企业成本管控信息平台;建立以科层结构为背景的,资金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契合的信息反馈渠道。 综上所述,在成本控制探讨的基础上寻求二者的契合,便构成企业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最后再次强调,药企财务部门应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