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

ID:9471541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_第1页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_第2页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_第3页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分析  一、前言。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队伍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梯队。一直以来,青少年的成长也都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的迅速攀升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面对如此境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掌握青少年犯罪原因、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目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个案访谈法,在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个案心理干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为有关部门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

2、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也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不同心理学流派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1.心理动力学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反社会的。个人具有追求自我享乐的本能,生来就具有与社会群体的要求发生冲突的破坏性冲动。为了保证社会的生存,个人自己必须控制或者引导这些冲动,这种控制或者引导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继发过程的产生,继发过程是自我的心理过程,受现实原则指导的。因此,现实性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允许通过使用幻想,计划或者抑制情感自动向外部释放而延迟满足。但是,青少年的

3、自我力量过于薄弱,其认知结构发展的还不够成熟,缺乏批判性和预见性,不能通过现实性思维和想象延迟满足;认知也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容易冲动,做事不思后果,一旦有了犯罪的念想,就变得难以抑制。第二,在释放本我驱力的过程中,自我受超我的指导。超我代表了对群体标准的社会化。超我的形成取决于在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中性心理和自我的发展,也与儿童5岁左右时对恋母情结的解决情况有关。令人满意的亲子关系对早年的发展来说是很关键的,这种关系受到虚弱,会产生固着现象,当个人以后产生危机时,会倒退到这个固着点。也就是说,不良的亲子关系形成不适当的超我,严厉的超我、薄弱的超我或是越轨的超

4、我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生活中的越轨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  班都拉对犯罪采取了一种控制性的观点,尽管人们偏爱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通过预期的自我谴责(内化的道德制裁)、对社会地位要冒风险的认知评价(非正式制裁)或者对要受法律惩罚的危险性的认知评价(正式制裁),可以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人们发现,所有这三种制裁方式都与自我报告的少年犯罪成反比。此外,亲社会行为的好处超过反社会活动的诱惑,亲社会行为依个人能力而定。  不过,这些都不是固定的特征,而是根据个人、情境和违法性质、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青少年犯罪人更喜欢直接的奖赏而不喜欢延迟的奖赏,这种缺陷是由家庭和同辈

5、群体中的示范性影响引起的。如青少年犯罪人的父亲在社会上得到的奖赏比守法少年的父亲更少、也更不可能成为别人的效仿榜样。因此,青少年犯罪人的自我调节系统是有缺陷的,这种有缺陷的自我调节系统使他们对越轨性影响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出现反社会性反应。  3.挫折---攻击说。  挫折---攻击说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ohnbol-lard)、米勒(Miller)等人提出,认为:每一个寻求乐趣或避免受苦的行为受阻都可能导致挫折。这种挫折感大大增加了行为人攻击被其认为对此负责的人或物的可能性。  因此,他们认为,任何攻击都是在此之前所产生的挫折的后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由于

6、学业不理想、性格缺陷等因素,容易遭受家长老师的批评和同辈群体的排斥,体验到挫折感。因此他们会采取对外的攻击行为以减轻挫折带来的焦虑感。他们会更可能表现出逃学、偷窃、欺诈和虐待动物等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17、18岁的个体。青少年犯罪,社会学将其界定为青少年所做出的一系列不当行为,如攻击、盗窃、破坏财务、毒品滥用、逃学等。心理学将青少年犯罪界定为一种品行障碍和反社会行为,指那些习惯化的品行不端行为和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青少年犯罪是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究其根本,青少年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本文将从

7、以下几个方面,结合个案,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机制。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有机体智力和身体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生理、心理方面都处在不断变化状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性,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偏差。不合理的认知方式、不成熟的认知结构、过于原始化的情绪体验、不稳定的情感表达、意志的缺乏以及冲动性和互感性的行为表现是青少年犯罪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案例K:上X调查了当地的警力,觉得警察没有那么厉害,而且很多X友都认为现在的警察办事效率低,只要躲躲,事情就会过去,所以存在侥幸心理;就算真那么倒霉,被逮到了,以为在公安局待几天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