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58546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粘结两代直丝弓颊面管对下颌第一磨牙旋转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粘结两代直丝弓颊面管对下颌第一磨牙旋转的影响 随着正畸粘结剂的发展,粘结型磨牙颊面管因为在临床操作,口腔卫生等方面的优越性,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带环颊面管。现代工艺制作的颊面管转矩、补偿角、板底弧度为统一标准。第1代新亚直丝弓颊面管无颊沟,而第2代直丝弓颊面管带颊沟辅助粘结定位。由于下颌第一磨牙大小形态多样,定位粘结限制了颊面管粘结位置,在临床中常见粘结2代颊面管的下颌第一磨牙出现扭转。本研究探讨粘结第1代和第2代直丝弓颊面管对下颌第一磨牙旋转的影响,评价两代颊面管的临床适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AngleⅠ类错牙合正畸患者80例,160颗下颌第一磨牙。年龄1
2、4~18岁,平均15.8岁,男38例,女42例。患者矫治前牙列完整。 1.2方法及分组 80例患者随机分2组,使用杭州新亚公司生产的第1代无颊沟和第2代有颊沟的直丝弓X底颊面管。第1组:40例患者80颗下颌第一磨牙粘结第1代颊面管,颊面管弧度与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接触点连线平行粘结。第2组:40例患者粘结第2代颊面管,颊面管颊沟嵌入磨牙近中颊沟粘结。2组颊面管粘结高度均为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中1/3,其余牙位粘结新亚标准直丝弓托槽(第二磨牙不纳入矫治)。 弓丝更换顺序:直径0.30、0.40、0.45mmNiTi圆丝,直径0.45mm澳丝。4~6个月后去除弓丝。所有研究对象均用海藻酸
3、钠印模材取矫治前后印模,超硬石膏灌注研究模型,并作模型修整备用。MA1000G三维坐标测量仪(Incheon,韩国,PavonineKoreaInc)测量矫治前后第一磨牙的旋转角度变化。以上工作均为同一位医师完成。 1.3模型定位基准平面的确定 下颌模型固定于测量台上,定位基准平面:以下颌左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和左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顶连成的平面做基准平面,以左右中切牙间舌侧龈乳头作原点,两侧第二磨牙近中颊尖的连线作X轴,在基准平面上通过原点在该平面的投影作X轴的垂面作为Y平面(图1)。 1.4模型测量方法 用直径0.5mm细铅笔在研究模型上标记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
4、由专业测量人员用MA1000G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第一磨牙近远中颊尖连线与Y平面所成角(以下简称а角)(图2),分析比较2组矫治前后角度的变化。测量仪的精度为0.01°。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变量以均值±标准差(x珋±s)表示,临床数据与分析比较用t检验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a角平均值分别为(17.98±2.16)°、(18.37±2.36)°,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11,P>0.05)。2组患者治疗后а角平
5、均值分别为(17.78±2.01)°、(15.72±0.88)°,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395,P<0.05)。 第1组矫治后а角度变化-0.5~2.6°,均值0.1955°。 第2组矫治后а角度变化-0.5°~6.7°,均值2.6552°。2组差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t=9.109、P<0.01)。说明第2组磨牙位置变化较第1组明显。第2组模型分析:观察下颌第一磨牙位置明显变化患者。其磨牙近中颊沟均在颊侧中1/2~1/3,该类下颌第一磨牙因为定位颊沟颊面管限定了粘结位
6、置,颊面管粘结均偏近中,磨牙在矫治中位移显著。 3、讨论 3.1下颌第一磨牙特点 下颌第一磨牙颊侧有3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两条颊沟:近中颊沟、远中颊沟。临床观察发现远中尖大小、位置变异较大,其位于远中颊角,或大部分位于远中邻面,或大部分位于颊侧。远中尖位置及大小的变化使得近中颊沟位置多变。 有一部分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尖在远中邻面,近中颊沟约在颊侧中1/2,颊侧中点约在近远中颊尖中间;而另外一部分磨牙的远中尖过大且偏向颊侧者,近中颊沟向颊侧近中1/3位移,颊侧突点移向远中颊尖处,位于近中颊沟远中。 按常规粘结方法,颊面管粘结于磨牙颊面中心。有经验的正畸临床医生
7、可以根据磨牙颊面突点位置调整颊面管近远中的粘结位置,使颊面管弧度与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接触点连线平行,以减少磨牙扭转。对于磨牙远中尖过大且偏向颊侧者其近中颊沟偏向近中,如果仍使用第2代定位颊沟颊面管,不仅不能帮助正确粘结反而限定了粘结位置。若颊面管仍以近中颊沟为中心粘结,即粘结于颊侧近中1/3,颊面管弧度与与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接触点连线成角,抗旋转角减小,排齐牙列时下颌第一磨牙将会产生远中舌尖舌向位移。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沟位置多变,因此第2代有定位颊沟颊面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