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

ID:9451247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_第1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_第2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_第3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_第4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尝试//-->//-->①情境导入:边演示课件(音乐:《长征组歌》中的《大会师》乐曲图片:五岭山脉、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夹金山、草地)边导入: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英勇的红军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高寒雪山,过生死草地,历经一年,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毛主席当年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七律《长征》(课题“长征”由远

2、及近、由小到大,在雄壮的音乐声中透现)。//-->生2:我认为这里的“暖”不仅仅说天气暖和,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生14:我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③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X页发布研究结果(略)//-->评价标准较差一般良好很好优秀得分总分最后等级分数标准描述得分(6档)文稿内容50分技术操作25分交流25分姓名小组//-->班级日期评价

3、标准较差一般良好很好优秀得分总分最后等级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和运用价值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通过信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的限,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LearnwithIT)。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

4、的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启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

5、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长征》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乐观精神。从整个教学来看,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由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6、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导学流程看,课前“信息——感知”、课中“诗文——感悟”和课后“活动——体验”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知情意行”完整统一的过程,体现了“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语文课程要求和“超文本”“大阅读”理念。在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300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这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正如吕叔湘先生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7、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有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当然,把自然和社会视作“无字的书”或“活书”,仅仅是比喻意义上的读物,但是也说明了阅读的“超文本”意义和“大阅读”理念。“课本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