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口腔正畸患者不同托槽对口腔卫生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口腔正畸患者不同托槽对口腔卫生的影响 口腔正畸是以改善面型、排齐牙齿以及提高咀嚼效能为目的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口腔正畸患者往往需要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技术,然而固定矫治器的长期滞留会使患者的牙齿出现菌斑,易导致牙周炎、牙龈炎,严重者可导致矫治中断。自锁托槽无需使用结扎丝或橡皮圈结扎固定,优势明显,但临床上对自锁托槽方法是否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问题,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收集了154例口腔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自锁托槽或传统托槽对患者矫治过程中口腔卫生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了2011年6月至2013
2、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154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自锁托槽组和O-PAK传统托槽组,各7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9.4±10.2)、(67.3±9.5)岁;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7∶10、18∶9;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的患者正畸治疗前2周无抗生素使用史;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牙列完整,下切牙区无明显拥挤,均采用不拔牙矫治;依从性良好,按时复诊;在托槽的牙齿不存在白垩斑、龋齿及充填体;在治疗期间,患者无其他疾病口腔疾病及正畸附件。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接受口腔卫生教育,所有患
3、者使用相同牙膏、牙刷的前提下,采用改良Bass刷牙方法,将菌斑量控制在菌斑指数(PLI)小于或等于2的范围内。选择下颌2颗中切牙为受试牙,所有标本的检测都由同一名医生采集,保证标本的差异性在可控范围内。所有标本保存温度为-20℃。 1.3检测方案 1.3.1牙周临床指标牙龈指数(GI)和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第2版《牙周病学》介绍的方法进行检测,牙菌斑指数采用Silness和Le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检测。选取下颌2颗中切牙近中唇面、唇面、远中唇面,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进行检测,使用牙周探针检测,最后计算2颗牙共6个位点的平均数作为
4、该指标检测结果。 1.3.2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方法有同一名医生完成此项工作,具体操作为:使用无菌刮匙去除2颗受试牙的龈上菌斑,静置10s,纸尖取出后置于含有1mL0.9%生理盐水的EP管内,-20℃冻存备用。将PgingivalisATCC33277标准菌株进行复苏培养,收集次代纯种菌,置于1mL0.9%生理盐水的EP管内,-20℃冻存备用。实验采用25%Chelex-100与标本液按1∶3(V/V)混合,提取细菌DNA,-20℃冻存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 95℃10min;95℃15s,60℃1min,均进行40
5、个循环,并设置溶解曲线分析。 1.4评价指标检测和分析3项临床牙周指数的变化,包括PLI、GI以及PD。另外,在基因水平上采用FQ-PCR技术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进行分析,对两种不同托槽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进行对比,通过结果分析自锁托槽对正畸的口腔卫生维护效果。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传统托槽与自锁托
6、槽的牙周指数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性较好,表现在所有患者在口腔教育后能保持口腔卫生良好,下切牙唇侧颈缘无明显菌斑,牙龈健康,PD<2.0mm,2组所有牙周指数PLI、GI、P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第3个月,半数以上的受试者下切牙唇侧颈缘有少量菌斑,未在牙龈处发现明显出血,PD的增加在正常范围之内(PD≤3.0mm)。自锁托槽组牙周指数低于O-PAK传统托槽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呈现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7、5),且随时间逐渐升高。见表1。【表1】 2.2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结果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通用菌标准品的DNA按照10倍梯度稀释后,作为模板,进行FQ-PCR检测并绘制标准曲线。依据图线结果,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治疗1、3个月后,组间对比,自锁托槽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低于O-PAK传统托槽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呈现升高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逐渐升高。见表2。【表2】 3讨论 口腔健康与当代
8、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牙齿畸形类疾病需要及早的干预和治疗,选择正确的矫正方案,可降低感染风险、降低反弹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