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38799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30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导读:1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 1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
2、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能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种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3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
3、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2)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审计人员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
4、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部门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4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评价和内部控制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可通过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②分析程序;③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实施。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
5、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以下简称特别风险)。应当重点考虑下列事项:①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②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③交易的复杂程度;④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⑤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⑥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的重大交易。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 (3)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方法。在必要时或决定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执行该程序。
6、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①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②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③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目的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