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技术努力和对外贸易对企业技术升级作用,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技术努力和对外贸易对企业技术升级作用,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155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749美元,2010年则超过4400美元,越过世界银行所划分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下限,成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而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坠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etrap)的风险挑战。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学家们给出的建议很多,但几乎所有的学者(例如,胡鞍钢[1],蔡昉[2])都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以前依靠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
2、依靠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中国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此,如何促进中国技术升级和生产率提高,无疑在引导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中国技术升级尤其是工业技术进步与升级的研究也是近些年国内外经济学界持续研究的一个热点。王洛林、江小涓和卢圣亮[3]5、Gabriele[4]1、Liuandelitz[13]1695),在本文表示为不同企业与技术前沿距离不同。毋庸置疑,这种生产率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进步的差异。除此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企业与技术前沿距离的角度考察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升级,还
3、有助于研究技术前沿对技术落后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而这一点也恰恰被现有研究文献忽略。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考察企业与技术前沿距离对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此检验技术前沿的知识溢出对落后企业技术追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企业自身技术努力(technologyeffort)对追赶技术前沿速度的影响。相对于被动的干中学,这里的技术努力指的是企业为掌握技术知识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投资,包括企业在获取技术信息、管理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变化以及创造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的投入(Packandartin[24]223)。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
4、国家而言,进口无疑也是获得国外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在我们的样本数据库里没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口的相关数据。出于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的考虑,我们分别采用地区进口(region-import)和进出口贸易(regiontrade)替代原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出口变量进行再次回归,OLS和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4的第(2)、(3)和(5)、(6)列所示。不难看出,地区的进口和进出口贸易都对企业技术追赶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越偏离技术前沿的技术落后企业,通过地区进口和进出口获得的技术溢出可能性越大,其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也越快,相应地与技术前沿距离缩小
5、的速度也越快。因此,与企业对外出口一样,地区进口和进出口对于落后企业的技术升级也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综合上述一系列实证检验,无疑可以得出对外贸易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加速追赶技术前沿的结论。 (四)技术努力、对外贸易与技术升级:对比分析 前面的实证检验是单独考察企业技术努力和对外贸易两种因素对企业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对比技术努力和对外贸易对企业追赶技术前沿速度作用的大小,我们将两者同时引入一个模型框架中进行回归分析。 表5的第(3)和第(6)列分别给出了OLS和固定效应模型两种回归结果。由于采用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它们各自工
6、具变量的Haus-man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不用工具变量的模型并不存在着内生性问题,因此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是无偏的。为了便于对比分析,表5的第(1)、(2)、(4)、(5)列分别为前面技术努力和对外出口对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进行OLS和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 从表5的第(6)列结果不难看出,企业技术引进支出与技术前沿距离交互项的系数依然显著为负,意味着技术引进支出对与技术前沿距离远的落后企业的生产率提高没有产生影响, 相反地,与技术前沿距离接近的相对先进企业则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支出获得生产率提高,这与表3的回归结果一致。然而与技术引进支出不同
7、,企业自主研发支出和对外出口与技术前沿距离交互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这意味着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对外出口都有助于提高自身追赶技术前沿的速度,这与表3和表4的实证检验结果相符。但从两者的系数大小和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自主研发与技术前沿距离交互项的系数要明显大于出口与技术前沿距离交互项的系数,这就是说,自主研发对企业追赶技术前沿和技术升级的作用要大于对外出口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是近年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十二五规划所关注的重要论题之一。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中的技术追赶视野切入,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升级问题进行了
8、实证分析。基于20052007年30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之间生产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