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

ID:9426156

大小:167.7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4-30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_第1页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_第2页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_第3页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_第4页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作为职业的诗人宋末元初诗坛发生了什么?内山精也张淘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与综合科学学术院II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形势动荡的宋末元初,“诗人”身份发生了巨变,这可看作是“近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士大夫强力引领着宋代诗坛木是井识,然而南宋后期“诗人=士大夫”的牢固认识或者说关系性开始呈现出改变征兆。随着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诗歌创作在举子业屮的重要性明显减弱,士大夫阶层文体价值观发生丫巨大变化,整体诗歌创作也变得不景气。他们的诗学素养的下降从南宋中期已潜在进行,形成一种现象并呈表面化是嘉定年以后。在“诗人”的社会认定上,这段时期也存在着巨大断

2、裂,随着以布衣和下层士大夫为中心的江湖诗人崛起,“诗人”一词己经摆脱了与传统士大夫的关系,开始成为专业诗人的代称,直至元初。关键词:宋末元初;近世化;士大夫;江湖诗人;专业诗人;私以为,中国文学以这段时期为界线,开始正式进入“近世”。为使本稿议论更加流畅,笔者在正式论述前,先从目前己有的探讨中简略梳理出与木稿直接相关的问题如下:(一)如何认定“近世”文化特性的问题。首先,“近世”(EarlyModern)是几种时代区分论屮的一种,由于四分法“古代一中世一近世一近代”的提倡,其重要性也得到强调,被定性为从“中世”(theMiddleA

3、ges)到“近代”(Modern)的过渡期。就政治社会来说,“近代”是指“国民国家”(Nation-State)这一世界通用的国家体制运行下大众文化全盛的时代。以此为准绳,“近世”也被看成一定程度上孕育了这种特征的时代。如果从文化层面进行限定的话,可以定位为一个庶民们作为社会阶层屮的多数派正以文化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发挥着愈来愈大作用的时代。因此可以说,“通俗化”“世俗化”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二)梳理中国近世特有的问题。根据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的观点,中国近世是从10世纪中期的北宋开始直至20世纪初的清末为止。在这将近一千年

4、的时间里,共同的社会基盘是科举社会。不过还可以根据科举制度的变化分为:前期=宋元(约400年)、后期=明清(约550年)。前后期的区别在于:明初创设了“举人”(孝廉)、“生员”(秀才)这种新的官方身份,举子身份得到保障,其结果使得科举的事业规模以及社会影响力都得到增强。尽管有这种区别,中国近世时期的共通点是:由于科举这一制度的存在,促进了支配阶层“士”和被支配阶层“庶”这两种阶层间身份的流动。而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通俗化”和“世俗化”。而且从言语文化上来说,中世时的“文言”(以及“官话”)是“士”的象征,而到了

5、近世时庶民也开始能够准确使用它。如果将这点看成科举影响下的一部分便非常容易理解。每三年实施一次的科举所产生的是极少数及第者以及大量落第者,尤其是后者,近世前期朝廷无法保障他们的身份,不得不沦落到民间。尽管落第丫,但常年累月的学习使他们也具备丫大体与及第者相当的文言运用能力。因此只要科举继续实施,就会最终创造出一种构造:具备“士”的言语文化素养的民间人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科举也是一种将秦汉以来的“士”文化(传统文化)移植到“庶”身上的装置。中世时对庶民来说木是毫无交集可言的上层言语文化,在科举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单位作用下,也成了与

6、庶民们格外亲近的存在,而丑实际上他们使用起来毫不逊色于士人,这部分庶民的增加明确体现出传统言语文化的“通俗化”“世俗化”。(三)梳理近世言语空间的相关问题。“近代文学=国民文学=用

7、_

8、语俗语创作的小说”的文学史观起源于丙欧,在“国民国家”产生相对滞后的亚洲诸国,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被动接受的思潮,但仍然发挥着功能,各国的文学史都是按照这种观点进行构想和制作的。例如屮国文学史中相当于近世的宋代至清代部分,代表作品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叙述时主要强调文体上“从文言到白话”、文学样式上“从诗到小说”的“进化”,为了与近代“用口语俗语

9、创作的小说”这一既定目标达成无缝接轨而进行了一些人为操作。实际上这期间各种样式的“文言”作品不仅没有被白话所取代,其至直到清末一直处于量产状态。而II从言语阶层的地位来说,“文言”也一直占据着顶点地位。这种实际情况与今天仍然通行的文学史描述之间显然存在明显龃龉甚至乖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应该秉持以下态度: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将中国近世的言语空间单一理解为文言或者白话,而是“文言的通俗化”和“白话的高雅化”分头并行,一方面按照文、白的用途分栖共存,另一方面两者的融合也逐渐明显,以至于出现丫一个更为多样复杂的言语空间的时代。为此有必要对一

10、直以來没有得到充分研宂的文言系作品也予以强烈关注,将文、白都纳入视野进行综合研究。不过在此之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言通俗化”并不简单意味着言语现象的通俗化。文言一直占据言语阶层顶点的原因,极端而言是为了能与孔孟相接续,确保作为书面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