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ID:9421395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30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_第1页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_第2页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_第3页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_第4页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生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MBI指数;肥胖  单纯性肥胖症系因机体内热量的输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BMI(bodymassindex,体重指数)超出正常范围的慢性疾病。[1]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大学生中肥胖学生的比例正逐年增加,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已逐渐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下就大学生单纯性肥胖的诊断、病因及对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一、诊断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除外由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

2、性、病理性肥胖,而单纯由于营养过度所造成的全身脂肪过度积累。实测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以上可诊断为肥胖症。[2]  二、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  2.1遗传父母亲肥胖与青少年肥胖有显著关联(P=0.003),即父母亲肥胖是青少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以母亲肥胖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最大。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和姑妈肥胖与青少年肥胖均无显著关联[3]。据调查,父母双亲体重正常,子女肥胖可能发生率5%~16%;双亲一方肥胖特别是母亲肥胖其子女肥胖可能发生率35%~40%;双亲均肥胖其子女肥

3、胖可能发生率为60%~70%,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2.2饮食探讨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肥胖的关系,为大学生肥胖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饮食行为调查表,广州市对中山大学南北校区107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检验饮食行为与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进食辣味食品、快速进食、按价格择食等行为越多者的BMI、腰围趋向于越大,该3种行为多或较多者分别比少或较少者BMI增加3

4、.0%,4.9%和2.4%,腰围增加2.9%,2.9%和2.2%;按口味择食、定时定量进食等行为多或较多者的BMI分别比少或较少者减少4.0%和4.1%,腰围减少2.2%和2.1%.结论少食辣味食品、减慢进食速度、不按价格择食、按口味择食和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大学生预防肥胖。[4]  2.3运动一项对54名肥胖大学生的研究表明:肥胖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从事轻体力活动(上文化课、站立、躺着看书等)的时间多于非肥胖组(P<0.05),而从事中体力活动(如走路、家务劳动等)、重体力活动(跑步、打篮球、

5、踢足球等)的时间少于非肥胖学生(P<0.05),表明肥胖学生更愿意从事静态的活动,也提示肥胖学生如能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减少睡眠以及从事不太费力的静态活动时间,而增加从事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的时间,可控制其体重进一步增长。  3.2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为探讨超重、肥胖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为大学期间医疗保健和教学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大学生肺活量、肺活量指数、脉搏、血压等心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超重、肥胖是高收缩压、高舒张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生超重组、肥胖组高SBP和高D

6、BP的检出率分别为17.95%,3.05%,26.83%和10.36%,明显高于女生(1.29%,0.86%,7.89%和5.26%)。超重、肥胖男生SBP和DBP升高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男生的25.71,6.68,43.08和24.55倍,肥胖女生SBP和DBP升高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女生的8.89和7.06倍。男女生超重组、肥胖组中等以下肺活量指数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超重、肥胖导致男、女生下等肺活量指数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的3.53,16.96,2.51和24.09倍。结论:超

7、重、肥胖是肺活量指数下降、SBP和DBP上升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5]  四、单纯性肥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肥胖对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健康均有一定影响,究其原因,由于自身体型不美、行动不便、日常生活或集体活动中与同伴相处时受到排斥或嘲笑而损伤自尊心,或是本人担心不被同伴所接受,因而在集体活动中往往是被动参与者。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妨碍了肥胖大学生与同伴的接触,人际关系敏感,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与正常学生相比虽无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有轻度焦虑、抑郁、孤独

8、、自卑、偏激情绪。受初步调查的大学生多是超重和中低肥胖者,少数是重度肥胖者;或是由于肥胖史短、尚不足以因肥胖而导致心理行为改变。但是,对不同年龄段调查比较发现,肥胖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孤独、不合群、焦虑心情等心理问题,并有自卑、缺乏自信的倾向等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于芳;巫国贵;大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龚玉莲;肥胖[J];生物学通报;2003年02期  [3]袁飞,包建良,徐正龙,等.青少年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