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17870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30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缺陷与完善,教育社会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缺陷与完善,教育社会学论文一、《未成年人保护法》养虎遗患? 2016年8月四川阿坝州13岁少年焚烧年轻女老师,致其全身大面积烧伤。这名少年所以纵火,仅因抢劫一部而已。该惨剧发生后立即广为关注。据调查,该少年自幼母亲出走,父亲疏于管教,从而沦为无法无天的社会边缘分子。而今,他在纵火抢劫犯罪之后,并未勒马,甚至继续不法行径。尽管行为一贯不良,尽管纵火造成他人重伤,甚至毁人一生,可是,他仅由于不满十四周岁而将免于刑责。此外,缘于该县并无青少年管教机构,只得责令其父在家看管,而其父亲本来就不是个有教育意识与能力的人。 先失于教,后免于罚,何异放虎归山?这种情
2、况使律师呼吁亟待将未成年人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1]这类案例绝非绝无仅有。今年7月还发生女孩捂死男童而免责的事件。[2]不久之前,又有男孩掐死幼女的残暴事件。[3] 追本溯源,《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初衷,主要通过减免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犯罪者的刑罚,且代之以家庭、社区或管教机构的补偿性教育,将其改造或挽救为合乎社会生活的人。可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类似四川青少年纵火烧人案使许多人质疑《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以为,它如今可能在放任甚至纵容未成年犯罪分子,而事实或潜在地加剧其危害其他社会人群。鉴于此,很多人干脆说,与其说它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如说它是《未成年犯罪分子保护法》。
3、 历史上,中国社会是不是也饱尝未成年人犯罪之害?古人如何教育未成年者?一旦犯罪,如何惩戒?为什么当前校园凶杀案之类未成年案件屡屡发生?单单提前未成年人刑责年龄或加重处罚,就可以促成青少年健康成长或防范其犯罪么?此外,巨变时代针对未成年的教育何为?社会当如何通过教化与刑罚区别对待各类未成年犯罪者等?下面依次分述之。 二、德主刑辅:重视教化的传统时期青少年刑罚减免的历史考察 (一)明德慎罚:周公制礼与未成年人刑罚减免的回顾 1.周公制礼与秩序的人文化 周代开始对未成年人实行刑罚减免原则。这是中国进入农业时代的人类学自觉的人文产物。历史地看,夏商以前的中国社
4、会尚处于游牧的部落社会阶段。在氏族社会里,刑始于兵。[4]这时期对于犯罪的处罚更多是针对异族的敌人,并且,缘于部落社会的共同体特征,其对本部落人亲爱有加,而对于敌对部落则仇视不已。缘于是,对敌人的处罚往往非杀戮不可以解恨。 周代伊始,中国社会与游牧部落制揖别而进入到农业时代。与此同时,周公制礼作乐,促成中国进入文明构架的轴心时代.自是,中国社会从殷商的重神轻人阶段进入到圣人制礼作乐的人文自觉时代。这是历史上最初的对人性的自觉与肯定。从此,社会秩序不再依赖于外在于人的神鬼或其他强力,而奠基于人性固有的德性能力。这是明德慎罚的礼治的发源阶段:西周时期逐步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5、和礼为内容的法律制度。[5]《周礼秋官大司寇》中论及体恤---包含未成年人在内的---穷民刑罚原则如下: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6]再如,《礼记》指出: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7]通俗言之,也即八十岁以上及七岁以下之人免于刑事处罚。 2.西周以来未成年人刑责减免原则的回顾 从思想上看,儒家重德慎罚。西周奠定中国封建社会一贯实行的德主刑辅的控制原则。西周初,明德慎罚原则指导下实行矜老恤幼、刑罚适中的法律:老幼不加刑的原则。七岁以下其行为构成犯罪,也不加以处罚。[8]实际上,不仅老或幼,残与妇也享
6、有刑罚减免照顾。孔子一生梦周。究其实,周公重在制礼,而孔子进而发掘礼的内部之仁。与此同时,孔子也深知人性之狂狷的偏执而不得中行,以及上智与下愚之不可移的分化,因此依据人性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原则。这就是孔子何以坚持宽猛相济的根据。董仲舒在阴阳框架下纳入儒家思想,因此是儒家体系的完成者,他终于提出德主刑辅原则:一方面将道德教化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将刑罚作为推行教化的辅助手段。孔子强调的猛与董仲舒的刑辅,一贯为迷信教化万能而片面鼓吹德治的人所忽视。究其实,儒家法律之集大成者《唐律》明言刑罚之威对于秩序的必要性: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罚不可驰于国,笞捶不可废于家。自汉代到清末,中国法制
7、一贯秉承德主刑辅的精神。 再从制度上看,秦代始有未成年刑责减免制度。秦简《法律问答》可知:未成年者盗牛时六尺[9]只囚禁而不判处,直到身高六尺七寸才请示论处办法。身高与年龄有所对应。《周礼》: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可推知,秦代15岁以下犯罪可免责。汉代法律明文规定未成年刑罚减免原则:汉初曾规定不满七岁的小孩如果犯罪当处肉刑,一律以耐刑来代替。[10]幼童犯死罪,可减免其死罪。[11]魏晋南北朝时对未成年犯罪实行收赎或上请制度。《唐律》规定:15岁以下,犯流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