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11984
大小:15.1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30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曲式及演奏分析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及演奏鉴赏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男,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重奏《大赋格》等。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前承莫扎特晚期错综复杂的音乐性格,后推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浪漫主义音乐浪潮,因此被尊称
2、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在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再次首奏鸣曲中,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
3、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引子:引子的开始就确定了曲目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音型,并对本乐章的氛围进行了铺垫;主题:在主题的开始部分,调性为#c小调,但在主题副本快要结束的时候转为b调,因此与引子部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尾声:尾声可以来分为两部分,(52-60)小节是第一部分,这部分起着队第二主题意境的连接和过渡作用。(61-69)小节市第二部分,贝多芬才用了重复终止的手法,利用位于钢琴低音区的
4、主动机逐渐消失来结束这一乐章。旋律:弱起的带附点的节奏是这部分动机的特点。在开始的时候是同音反复,紧接着发展为级进和等长。等到这一乐句结束时,出现了一个由E大调向主音的大跳。这一动机进行了多次模进和发展。第十五小节出现的新动机先是以弱起的方式向上小二度级进,紧接着开始向下二度模进。尽管这种手法在之后的段落中多次出现,但是却没有应用于展开的段落中,由此可知,将其作为第二主题的观点是错误的。总体上来看,旋律音调的级进多于跳进,且多长音。由此产生的悠长的旋律线条让人感觉平缓和舒展。而“呻吟式”的半音音调以及一系列融合在仪器中的动机则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织体:这部分由三
5、层组成。分别为单音的旋律、三连音和附加八度的低音,其中三连音是整个乐章的背景。这部分隐去了钢琴的中音区,因此发音明亮、厚实,使人联想到深沉的大海。少数地方的折转分解形式表达了情绪的波动,使人联想起海面上的起伏,其余部分的情绪都比较稳定平和。织体部分可以认为是为第三乐章的爆发而埋下的伏笔。和声:和声部分一个小节一个和弦,节奏舒缓,并运用了大量的变和旋和副和旋,这些和旋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动力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调性:贝多芬在调性控制方面是非常有天赋的,除了善于处理整体上的布局,对于小范围内的调性也考虑得相当仔细。第二乐章行板降D大调3/4拍子,三段体。对
6、于这节既幽雅又诙谐的乐章,最著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曲中穿插着三重奏的旋律,让人如同看到了妖精舞着动人的舞蹈,轻轻地引导出主题。乐章曲式分析:柔板(Adagio)E大调2/4拍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1—11小节回旋曲主题(E)11—42小节第一插部(e,G)43—53小节回旋曲主题的第一次再现(E)53—66小节第二插部(c)67—77小节回旋曲主题的第二次再现(E)77—82小节尾声一句话,就是简单的ABACA。第三乐章从上至下:第三乐章激烈的第一主题、较平和的第二主题、特强的高潮。末乐章(激烈的急板),升c小调,四四拍,
7、奏鸣曲式。该乐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贝多芬实验性质的一曲。第一主题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强烈的断奏。第二主题较如歌,与第一主题交织细密。[12]发展部开头回顾了两个主题,并在再现部结尾处达到戏剧性的高潮。该乐章时长约5至6分钟。该乐章情感爆发十分激烈,有许多快速的琶音、颤音和夸张的表情记号,对于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体验有着很高的要求。查尔斯·罗森曾就该乐章说过:“这是对情感的不羁表达,直至二百年后的今天,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惊诧。艺术特点此曲在结构上颇有革新之处:并没有遵照传统的规矩,采用“快—慢—快”的结构,其第一乐章也并非奏鸣曲式;反而该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
8、为戏剧性第三乐章。这种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