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09485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买彩票与买保险的人,究竟是谁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买彩票与买保险的人,究竟是谁傻?买彩票与买保险的人,究竟是谁傻?买彩票与买保险的人,究竟是谁傻?买彩票与买保险的人,究竟是谁傻? 这个冬天,流感高发,恐慌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重疾险、医疗险。 这股风潮让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买彩票被看作是交智商税,而买保险却被看作理性行为? 或者我们来举个实例:A:如果支付2元钱,就有%的机会获得1万元,你愿不愿意?B:如果支付2元钱,就能在%的概率失去1万元时避免损失,你愿不愿意? 不难看出,A是简化版的彩票,B是简化版的保险,A和B收益的数
2、学期望都是1元,相较于2元的成本,都不划算。 但现实是,既有人买彩票,也有人买保险,虽然两类人可能互相看不上。 编辑部里的一位小伙伴,就选择了不支付A,支付B。因为在她看来,买彩票是“心存侥幸”,不买保险也是“心存侥幸”——侥幸心理要不得。 那么究竟哪种选择才是理性的?那些不理性的选择又为什么大有市场?让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统计学眼里的“傻瓜” 在统计学家的眼中,彩票无法为你赚钱,保险也无法为你省钱。 道理很简单,在中国,各类彩票的返奖率一般不会超过65%,剩余部分用于运营和公益。也就
3、是说,你花2元投注,预期收益只有元。 虽然有段子说,买彩票是你暴富的唯一机会,但平心而论,1/17721088的双色球头奖中奖率,你凭借个人努力,成功的概率真的会比这还低吗? 在畅销书《赤裸裸的统计学》中,作者查尔斯·惠伦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购买彩票是一种愚蠢行为,永远不要买。 书中同时说道:“千万别为标价99美元的打印机购买保修延长服务。……保险公司和赌场、彩票的性质是一样的。” 如果你是为一件难以承受、足以毁掉人生的事件购买保险,那么这种保障行为是合理的。毕竟,当损失触及生命,效用就
4、不能再以金钱衡量。 但是,如果你买的是飞机延误险、手机碎屏险、快递保障险……它们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你本身就可以承受损失,为什么要花2元买一份期望1元的保障? 你或许会说:这个航班我经常坐,准点率很低的!我对自己的手滑心里有数,经常碎屏的!这家快递负面新闻很多,买运险没错的! 然而,只要这个险种已然存在,就说明保险公司没在亏的,进而说明大多数人对事件的估计有误。 结论:统计学意义上,你是傻的。 不服对不对?我们也不服。来自行为经济学的辩护 统计学把我们怼了一遍,让我们用行为经济学找
5、回场子。 这里首先要介绍三个词——“心理账户”“禀赋效应”“损失厌恶”,它们来自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等人的研究。心理账户 设想一下,你今晚要去看电影,一张票50元。买票之前,你恰好丢了50元,那么你还会买票看电影吗? 换一种情形,你今晚要去看电影,一张票50元。买票之后,你弄丢了票,那么你还会重新买票看电影吗? 同样的沉没成本,却会带来相当不同的选择。在塞勒的调查里,有88%的人会在丢钱之后买票,但只有46%的人会在丢票之后再买票。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觉得后一种情形让
6、人纠结许多?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影响——钱被划入了现金账户,电影票被划入了实物账户(可以有多个)。 当我丢钱时,现金账户的变动很容易和作为实物的电影票分开来看;但当我丢票时,事情发生在同一个账户,重新买票就像要用100元看这场电影一样。 更直白的例子是:丢五元钱毫不在意,但是一个五元钱买来的甜筒掉在地上……信不信我哭给你看。禀赋效应 心理账户带来了禀赋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同一件事物,拥有时你对它的评价会比没有时高很多。 用老话讲,这叫“敝帚自珍”。在现实场景下,就是卖家总比买家估价要
7、高。 塞勒做过一场实验,把一些马克杯分给部分学生,然后让全体学生为它标价。结果,拥有者出价的中位数是元,而没有的人则出价元。 经济学家杰克·奈奇做过一个更刁钻的试验,他先将人群随机分为三组。然后让第一组自由选择想要马克杯还是巧克力,56%的人选择了马克杯,44%的人选择了巧克力——说明大家的偏好势均力敌。 第二组,直接分得马克杯,问他们愿不愿意换成巧克力——只有11%的人愿意。第三组,直接分得巧克力,问他们愿不愿意换成马克杯——只有10%的人愿意。 我的就是好的,看来很多人这样想。损失厌
8、恶 禀赋效应又导致了损失厌恶:损失带来的负效用,远大于同等收益带来的正效用。 另一位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场实验,和对方猜硬币:正面我给你100元,反面你给我100元。从数学上看,期望是0,愿不愿玩呢?绝大多数人不愿意。 加价。正面我给你150元,反面你给我100元,长期下注稳赚不赔,愿不愿玩呢?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再涨到200元,大多数人才答应,因为得到的快乐终于平衡了失去的痛苦。 这种损失厌恶,也使得“得到之后失去”比“从未得到”痛苦多了。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德国第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