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5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1)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2)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突
2、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戊戌变法:①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康梁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创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办报刊,如《国闻报》、《时务报》;著书立说,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建立团体,如强学会、保国会;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使维新政治运动兴起,制定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
3、折》,请求变法;同顽固派论战。②过程: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③失败、意义: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保留京师大学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袁世凯叛卖。其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爱国和进步的,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
4、想启蒙作用。维新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国家振兴实业的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风行,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4)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客观上有利于教育、军事、经济的近代化,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在实施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巧立名目,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引发人民群众反抗,新政失败。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清
5、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欺骗社会。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欧美宪政。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法律赋予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大权;人民只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与欧美宪政背道而驰。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的要求下,裁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和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处于空前独立的境地。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进程。(5).辛亥革命:①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
6、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机关及指导思想。启蒙思想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②过程:武昌起义成功主要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力量较大;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好;革命党人的大量宣传工作。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
7、誓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思想的《临时约法》最为显著。同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上妥协退让;帝国主义的破坏;袁世凯实力强大,又大耍反革命阴谋。历史意义深远,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
8、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亚洲各国的近代民族解放运动。(6)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①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