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

ID:9285183

大小:21.4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6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_第1页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_第2页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_第3页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_第4页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_第5页
资源描述:

《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叙述者的_含混_对卡夫卡小说_判决_的叙事学研究_刘坛第15卷第4期(2010)Vol.15No.4(2010)叙述者的“含混”———对卡夫卡小说《判决》的叙事学研究刘坛250100)(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摘要: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关键词:叙述者;视角切换;含混;意义悖谬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008-9020(2010)04-034-03—————————————————————————————————————————————————————对于卡夫卡作品的分析,以往的研究较为偏重对文本的意蕴解读,以及作家个人性格和生活状态的探究。《判决》作为卡夫卡发表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更是引起了众多批评家的重视,有人在其中解读出了卡夫卡内心世界的挣扎;有人说它揭示了卡夫卡和他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有人从宗教层面揭示了“父亲”作为上帝的隐喻表现出了对人性的审判,认为它体现出了人存在的荒谬性

3、;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卡夫卡同性恋幻想的显现。毫无疑问,这部小说具有多重的解读空间,但当我们脱离作者,直接面对文本的叙事,这一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却在无形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左右我们对于文本的判断。如果脱离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那么这些感受和判断便无从产生。因此,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它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而在《判决》这部小说中,由于叙述者视角和态度的含混致使小说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小说的故事

4、情节很简单,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本德曼给他在俄国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告之自己订婚的消息。然后,他带着写好的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格奥尔里,但父亲却质疑儿子是否有这样一位朋友。格在颇感尴尬之后转而关心父亲的身体,他帮父亲脱掉了外衣,将他抱到床上,并帮他盖好了被子。父亲大怒,道出事情的真相,即那位在俄罗斯的朋友什么都知道,父亲就是他在这里的代表,于是父亲判决儿子投河淹死,儿子立刻飞奔到河边投水而亡。如果—————————————————————————————————————————————————————仅仅从

5、故事的内容来看,我们很容易梳理清故事的因果关系,即因为儿子的不诚实,忽视自己的亲人,只想着自己等原因激怒了父亲,所以父亲在自认为发现儿子试图对自己取而代之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通过对事实的有力掌握,他对儿子的行为作出了判决,判他溺水身亡,儿子不堪事实的重压只能跳水自尽。故事虽说颇为离奇,但笔者认为:文本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我们对于故事背后所指的各种猜测,文本本身也具有强烈的意义导向性。作者通过在多种叙述视角和聚焦方式中展开对故事情节的建构,读者也因此在不同的视角中审视情节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对于文

6、本的感受和判断受到各种叙述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读者形成最终的结论具有很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判决》这一文本中,这种影响表现在叙述者身份和态度的含混,叙述者在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出现,他并不参与情节的发展,游离于故事之外,不做出价值判断,所以在文本中我们很容易相信他是一个可靠的客观事实的陈述者。在小说的开头,这位叙述者为我们描述了本德曼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写完了一封给远方朋友的信,然后开始凝视窗外的风景。这一段仅仅是叙述者对于人物和场景的客观呈现,读者在这里只是获得了一个基本的时空和人物事件的

7、定位信息。随后,叙述者很快收稿日期:2010-05-28作者简介:刘坛(1985—),男,河北定县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34第15卷第4期(2010)刘坛:叙述者的“含混”Vol.15No.4(2010)—————————————————————————————————————————————————————隐退,进入了人物的内聚焦视角,读者的视野也随之受到限制,我们只能看到格奥尔格·本德曼的内心活动,只看到了他在自己脑中浮现出的那位远方朋友的生活状况,

8、他一边思索着到底在信中给这位朋友写些什么内容,一边不断地考虑这样写是否合适,我们也透过格奥尔格的视角读出了他对这位朋友的态度。但是这一视角却就此中止,叙述者又悄然从人物的内聚焦中脱离,继续以全知视角陈述事实,不过叙述者在事实的陈述中却又夹杂进了只有进入格奥尔格的内聚焦视角才能形成的结论,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已经由限制性的内聚焦转变成了全知的零聚焦,我们可以参看下面这段原文:就在这三年中,格奥尔格的生活发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