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

ID:9222139

大小:629.8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23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_第1页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_第2页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_第3页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_第4页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华平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华平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部分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名师(含网络上的名师)所上语文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其中以韩军《背影》教学为代表,还包括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干国祥《斑羚飞渡》教学、范美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熊芳芳《我很重要》教学和《我与地坛》教学。由于韩军们是语文教学界的名师,影响较大,故不得不予以指出,以免除更多一线教师的困惑。一

2、、脱轨:语文教学的迷失1.困惑:语文课是这样的吗?近年来,脱离语文教学正道的所谓的语文课,越来越多。一些新生代名师所上的一堂堂脱轨的示范课所形成的“名师效应”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脱轨的语文课,表现形态很多。一言以蔽之,上的不是语文课。一些较有影响的个人素质较高的语文教师,四处执教公开课,借“语文课”之名,让一个个班级的学生陪着、配合着,向天下语文教师“示范”的已经不是语文课,而是哲学课,或者是美学课,或者是生命教育课。而后,他们又在讲座中向语文教师表明,这样的课才是“深刻”的语文课。此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

3、之势。不少语文教师在困惑之余,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老百姓那样瞎起哄一阵,然后叹气地离开:“我怎么就没学这些哲学(或美学,或生命科学)?”其实,问题不在我们一般教师的无知,而在这些名师们的课堂本身出了问题。且看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教学录像简述):(1)归纳文本内容,这是关于生命的故事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以此篇一共涉及“朱家几个人物?”入手,来得出这是一篇“四代同文”。1老师提示学生文章写了几个儿子?总结出:这是三个儿子的故事;这是两个父亲的故事;这是两个孙子的故事;这是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这是朱

4、家四条生命的故事。这四个人物血脉相连,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生命的链条。已逝、将逝、壮年、未来的。(2)分析四次流泪,再次说明慨叹生命教师提问:文中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跳读课文。逐次回答,四次流泪原因: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由此教师总结出:本文不是过去人们的理解是“父爱子,子敬父”这个简单的主题。他所描述的一个话题是——生命!四次流泪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一个生命哲理的话题。本篇令读者深思: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教师

5、满怀深情地读朱自清《匆匆》中的一段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再次说明《背影》不是赞美父性,而是慨叹生命。(3)拆解分析“背影”,申述生命之轻为了证明前述观点,教师将“背影”两个字拆开:背+影首先是对“背”字的解析: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出外劳作;背——走背时运。祸不单行。文中记述三重灾难。背——离别。“背影”即“悲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是一个悲剧。“背”即死去的影子。2然后是对“影”

6、字的解析:人们把时光总比喻成影子。这说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生命。教师朗读朱自清《毁灭》中的文字:“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生命是虚幻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再总起来说,本篇就是在说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重。同学们珍重生命吧!(4)出示作者短信,表明自己解读正确最后,教师总结,《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教师幽默地出示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我的《背影》发表了

7、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韩军关于《背影》的解读与教学思考,还通过文章《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第1、2期连载),影响着全国的语文教师,传递着一种不良的倾向。教师们连连感叹:语文教学怎么啦?仔细审视,我们发现:韩军们迷路了!2.问题:韩军在哪里迷了路?上述《背影》教学,是由名师韩军执教的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一堂课。这堂课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存在以下

8、问题:(1)文本解读中的“误读”:“起因谬见”与“感受谬见”结合的怪胎一段时间以来,一部分语文教师执著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甚至祭出“深度语文”的旗号。追求“深度”、反对“肤浅”本身不是坏事,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分求深,且为了哗众取宠而求新,以至于迷失了方向。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本不是一个哲学文本,作者不是在给我们讲解有关“生与死”的哲学问题,尽管朱自清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哲学。3我们不能因为朱自清曾经学过哲学,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