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76307
大小:19.9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20
《医患关系论文-近十年医患新闻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十年医患新闻分析陶杨从2012年哈医大杀医事件,到2013年温岭杀医事件,再到201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满特钢医院的医生孙东涛被杀事件,医患事件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医患事件究其原因还是患者及其亲属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一直在强化这种不信任,可以说事件的演变,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媒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负面报道过度 1.医院乱收费、医生吃回扣、医疗事故等负面报道频现报端 受众虽然不是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一些明显的错误还是很容易发现的。
2、例如,男性在医院体检,最后收费时,竟然有检查胎心这项收费;八十岁老太太住院,住院费用里有剖宫产这一项,对此百姓怨声载道。这些负面的报道不仅已经恶化了医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而且最终也将导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甚至有人去看医生带上录音笔去,万一治疗出现了问题,到时候与医生对簿公堂时也好有个证据。医生的职业本是救死扶伤的天使,现在却被患者当成贼一样的防着,造成这样的局面少不了媒体的催化作用。 2.报道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媒体应做公众的瞭望哨、减压阀,而不是放大器。有些记者的观点太过于偏激,本是极个别医生品行不
3、端的行为却被放大到整个医生群体。“医务界确实存在消极腐败的现象,适度开展舆论监督非常必要。近年来,有些舆论监督报道的‘分寸’把握的很好,有些却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人员;关键细节失实;断章取义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以点概面。”本想报道个别医生“拿回扣、收红包”的现象,但经过多家媒体的报道后,负面效果加剧。根据议程设置的显著模式,媒介对少数某个“议题”否认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所以“吃回扣、收红包”这个议题不断被强化,最终导致所有的医生都带上了“吃
4、回扣、收红包”的标签,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医药费本来就不便宜,医生再拿点回扣、收点红包,这治疗费用就更贵了,更加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所以有些人明知有病可是医治不起,对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仇视医生。再加上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心情抑郁,很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 3.正、负面报道比例失调在不到十年间,正面报道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正、负面报道的比例严重失调。医疗失误事件时常发生,如医生做完手术,纱布还在患者的肚子里,错切病人阑尾等事件经常被报道出来。医生的正面报道却是在非典、汶川地震这种国家面临考验的时刻才有,那
5、时才能体现出来医者父母心。所以这能得出负面报道的发生几率大于正面报道的结论吗?其实不然,从平凡的小事中也可以体现出医生的正面形象。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满特岗医院的医生孙东涛被杀之后,记者在采访同事时才得知,孙医生经常减免患者的手术费用,是位医术高、医德好的好医生,像这样正面的新闻却很少见诸于报端。 (二)报道偏袒患者一方 “有研究者选择《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三家报纸2006年全年医患报道进行量化研究,发现消息来源以政府部分和患者方面居多,分别占29.06%和23.01%,而来自医
6、院方面的比例最少,只有5.98%”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在报道中,医院方面几乎是处于失语的状态,难免不公平。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在表达观点时,会挑自己有利的说,有意识地屏蔽一些不利于己的观点,因此谁失语谁就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报道中,媒体工作者普遍偏袒患者一方。 “一些媒体工作者处于同情弱者的心理,在没有完全了解医患纠纷事件背后来龙去脉以及有关部门尚未得出鉴定结论的情况下,仅听取患者及其家属一面之词后匆匆报道,甚至在显著的版面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并进行‘大特写’‘相关链接’式的大量集中报道,其引起的公众舆
7、论也会恶化原已紧张的医患关系,强化负面效益。[4]”闹得最大的一起事件还要数“八毛门”事件,事件是家长带着患儿到深圳儿童医院就医,医生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要花十万元的手术费进行治疗。家长拒绝后将孩子转到另一家医院,声称只花了八毛钱就只好了病。这时大家都指责医院乱收费,一时间舆论统统倒向家长这方,家长也准备起诉医院。可不久后孩子的病情恶化,家长把孩子带到武汉医院诊治,结果和治疗方式跟深圳儿童医院完全一样,事件最后是患者跟医院道歉了。事情好像是圆满落幕了,孩子得救了,医院也洗清了冤枉,医患双方也和解了。可是
8、仔细想想,难道媒体在整个事件中就不要负一点责任吗?媒体不该向医院道歉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考虑到八毛和十万相差悬殊,质疑事件的真实性。可是记者已经被“患者是弱者”这个固定思维限制住了,完全没有采访医院方面,没有经过仔细的调查就草草写稿,记者的报道是跟着患者的思路走。 “由于近年来媒体关于医患纠纷报道的倾向性太过明显,医院和医生成了弱势一方。不管孰对孰错,最终结果都以医生赔偿来了结,这也助长了‘医闹’的气焰。[5]”报道总是把患者写成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