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65053
大小:9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20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回顾与思考项城新华学校崔喜洋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意义及其性质。2.平行线的特征。3.直线平行的条件。4.利用尺规作简单的图形。(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复习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并会运用它们去说理。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经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教学重点本章的所
2、有重点内容。教学难点几何语言的理解以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理由,书写自己的理由。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设计本节课按知识点分类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知识梳理、活动单元一、活动单元二、活动单元三、综合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1)让学生课前独立回顾所学内容,并尝试回答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和自评活动,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建立知识框架图。(2)对于在复习中出现的困惑的问题,进行记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活动目
3、的: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第一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学会自己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条例的进行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第2个活动中,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肯于钻研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两个活动中学生的思考成果会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由于个人认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对于课本问题的解答和提出的困惑
4、问题的水平就会不同,但只要是合理的解答和学生确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和解答。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和收获。第二环节知识梳理活动内容: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活动单元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线四角平行公理及推论相交线对顶角邻补角三线八角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同旁内角内错角同位角斜线垂线及性质活动目的:回顾和思考为学生的自评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完
5、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更好的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自然得出本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实际教学效果:在知识框架图的形成过程中,应边总结边强调每个知识点的注意事项。例如:直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第三环节:活动单元一-----相交线活动内容: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O,∠AOE的对顶角是,邻补角是,∠COF的对顶角是,邻补角是。2.如图2,∠BDE的同位角是,内错角是,同旁内角是;∠ADE与∠DGC是直线被所截成的角。3.如图3,三条直线a,b,c交于一点O,∠1=45°,∠2=60°
6、,∠3=。4.如图4,∠1=105°,∠2=95°,∠3=105°,∠4=。5.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它们的交点叫做。活动目的: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有关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即可。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垂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三线八角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际教学效果: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都是结合图形描述。对顶角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
7、,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相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名称也反映了它们的本质特征,要注意,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第四环节:活动单元二-----平行线活动内容:1.填写下列表格,并思考二者有何区别和练习:平行线的特征直线平行的条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比武擂台(1)如图,∵AC∥ED(已知)∴∠A=_________
8、()(2)如图,∵AC∥ED(已知)∴∠EDF=_________()(3)如图,∵AB∥FD(已知)∴∠A+_______=1800()(4)如图,∵AB∥FD(已知)∴∠EDF+______=1800()(5)如图,∵BD∥EC(已知)∴∠DBA=_________()∵∠C=∠D(已知)∴∠DBA=_________()∴FD∥________()∴∠A=∠F()(6)如图,AB∥CD,EG平分∠BEF,∠EFG=500,∠EGF=____(7)如图,DC∥AB,E为AB上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