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55487
大小:53.2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9
《重提普惠金融是对金融普惠性异化的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重提普惠金融是对金融普惠性异化的回归白钦先佟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近几年在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相关文献梳理的棊础上,郑重地提出普惠金融概念的再界定这一重要问题,并定义:普惠金融是引领、规范与实现金融发展的,突出强调秉持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彰显金融为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而牛.、突出强调坚持金融为最广泛社会大众竭诚服务的一种共享的金融发展方式。冋顾人类经济社会漫长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货币、信用以及金融本来就是普惠的,只是在资本资本化条件下普惠金融被异化/,为丫使其回归才重新提出普惠金融。关键词:普惠
2、金融;发展方式;人文理念;一、普惠金融概念的再界定及内涵普惠金融概念最早于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以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的前身是小额信贷,即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金融服务方式1±1。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等国家开创了小额信贷金融模式,为本国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等提供经营类贷款,其标志性机构是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办的格莱珉(乡村)银行(GrameenB
3、ank)。自成立以来,格莱珉银行为数百万名借款人提供了小额贷款,间接帮助了3000万贫困人口,同时保持了连续盈利,表明贫困者有能力负担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还贷能力尚好m。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普惠金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二十国集团(G20)、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forFinancialInclusion,API)、世界银行、各国政策性银行等为推进普惠金融做出了很多努力,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8年9月,AF1在泰国曼谷成立,旨在通过资金、技术、物流等的支持,以及经验、研究成果等信息共享平台
4、的建立,帮助各成员国发展普惠金融。AFI成员伍括亚洲、非洲、拉美等地95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114个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加入AFT。2011年9月,AFI成员集体通过丫《玛雅宣言》(MayaDeclaration)。《玛雅宣言》是全球第一个可量化的、旨在解决25亿元银行服务人口的普惠金融问题的全球宣言,该宣言使普惠金融成为推动各W消除贫困和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共识。世界银行也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国际组织,其下设的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微型金融概念,即为贫困人群提供贷款
5、、储蓄和其他基本金融服务m。该小组于2013年对外发布普惠金融国际融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用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资助比上年增加12%[4]。2009年12J3,在美国平盛顿举行了G20晋惠金融专家组(FinancialInclusionExpertsGroup,FIEG)创立会议。2010年,G20首尔峰会将普惠金融列为全球发展的重点议题,并II批准建立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lobalPartnershipofFinancialInclusion,GPFI),作为G20框架
6、不专门研究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组织。上述国际政治、金融机构以及众多学者的文献或观点可总结为三点:(1)普惠金融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但是定义得不严密也不科学;(2)针对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排斥这-特定现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问题;(3)普惠金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普惠金融问题是不是在发达国家就不存在,或者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丫金融的普惠?只有发展中国家才存在普惠金融的问题?这些重要问题是需要明确和正面给予答案的。有鉴于此,通过不断地思考和研宄,笔者探索性地对普惠金融概念做出了再界定:普惠金融是引领、规范和实现金融
7、发展的,突出强调秉持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彰显金融为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而生、突出强调坚持金融为最广泛社会大众竭诚服务的一种共享的金融发展方式m。从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普惠金融或者说是金融的普惠性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秉持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二是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是金融的使命,三是坚持金融服务于广大人民大众。这三个基本内涵可以说是金融的一种天然属性,是自打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终身携带”一种属性,从以物易物到货H5的产生、从商品借贷到货币借贷、从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从
8、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整个纷繁复杂的金融发展史都始终离不开这三个基本旋律。二、货币、信用从而金融从来就是或应该是普惠的货币、信用从而金融从来就是或应该是普惠的这个命题,只要奋基本经济学、金融学常识的人,对人类经济金融史略知一二的人都不难理解。(一)货币信用从而金融产生于交换人类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的欲望及需求是人的木能、木性、木心的外在表现,当生产力有了最低限度的发展从而可能产生剩余产品进而产生私有财产后,不同个体群体、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便是必然的了。但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