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

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

ID:9105812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7

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_第1页
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_第2页
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_第3页
资源描述:

《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  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1935年6月和1935年11月进入芦山,并在芦山建立红色政权,为芦山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6月29日,红军后人傅晓钟、倪延华、梁宁宁和陈军等人来到芦山县,参观芦山红军遗址,感受红军精神。  傅晓钟、倪延华、梁宁宁和陈军等四位红军后人中,有三人的父亲曾参与长征,曾在芦山战斗过。傅晓钟是红四方面军原政治部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傅钟之子,倪延华是红四方面军原参谋长倪志亮之子,陈军的父亲曾参与红四方面军长征。梁宁宁的父亲是老红军、解放战争烈士。据介绍,陈军是成都某红军后人艺术团负责人,此次是他邀

2、请三位红军后人到芦山,见证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感受红军精神。  当天,红军后人与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芦山红军文化。  “我为芦山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所作的努力而感动。”在交流中,傅晓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芦山,芦山的红色文化很丰富。”  随后,在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人员的陪同下,红军后人到芦山县红色遗址了解当地红军文化。  长征时期  中共四川省委遗址  罗纯山下,彩旗飘扬。青衣江畔,赞歌悠扬。  走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芦山县城,处处可见红军留下的红色遗址。  “芦山共有革命遗址遗迹74处,首批挂牌26处。”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带着

3、傅晓钟一行,来到骆家营。  芦山县委党校门口挂上了“中共四川省委遗址(1935、11—1936、2)”的标识牌。  “这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在芦山县建立的省委,是最早公开挂牌成立并以‘中共四川省委’命名的中共四川省委遗址。”骆志勇说。  傅钟当时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随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住在城外十多里的任家坝,但天天要骑马到城里工作。芦山城里的四川省委,是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建立的最后一个省委。  骆志勇向傅晓钟介绍了傅钟在芦山开展革命工作的情况,自中共四川省委成立后,许多地方党政干部积极努力发动群众,对当时红军之作战会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尤以粮食之供给,表现成绩

4、更大。  1936年2月,傅钟随红四方面军北上。  “你的父亲在芦山工作了4个月,为革命作了不少贡献。”骆志勇说。  1955年,傅钟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现在,芦山县结合灾后重建沿江路改造工程,拟恢复迁建位于县城周边的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苏维埃等重要革命遗址,整合县委党校资源,在红色遗址群纪念馆内建红军文化和地震灾区党员干部培训中心。  在芦山县委党校外的稻田边上,还有一面仅存的墙。墙上长着荒草,难掩墙内曾有的辉煌,而旁边的小路向远处延伸,仿佛也诉说着一段令人昂扬的历史。  “中央红军

5、长征经过芦山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南下芦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芦山县城内设立了党、政、军、后勤、保卫等严密、高效的组织机构。至今,城中仍保留着大量的红军时期的历史遗迹,她是芦山县城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文化、观念上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芦山人。2007年,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红三十军军部遗址被批准为第7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骆志勇给大家介绍说。  如今,这些红色遗址遍布在芦山县城周边及各乡镇,不时会迎来红军后人或是旅游者的参观。  骆家营的记忆  6月29日下午,芦山县城外,龙尾山下,骆家营的村民们正举行着酒宴。  骆志勇带着红军后人登上一户正在修建的4楼

6、平房房顶。  往下望,大约2000多平方米的老屋群映入眼帘,三道天井,四重四合院,构成深深院落。  骆志勇说:“这处老屋民房与当时的史料描述十分相像。当时省委机关多个部门,占的面积应该不止党校那一处,这应该算其中的一部分。”  中共四川省委从1935年11月中旬建立,到1936年2月撤离期间,曾多次举行党的会议,发展党、团员。据相关史料记载,1936年1月16日至21日,中共四川省委举行了由6个县苏维埃代表300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省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选举熊国炳为主席。  会址舒家大院仍在。这里竹林青青,幽静朴素。虽然部分建筑已经改变,但还留有当年四

7、合院的痕迹及部分老屋。当地老人说,当时,从各县来的代表就在这四合院开会,他们砍下大树,架在院内,敌机从空中看,以为是一片树林,也就不会轰炸了。  87岁的骆承益自小就生活在骆家营巷。在他的记忆中,在省委驻地进进出出的人都很平凡,最常见到的是一个“科长”,他负责访贫问苦,同周围的群众关系很好。还有一个女同志,是做群众工作的,很多红军政策都是她来宣传。白天,四合院总是静悄悄的,晚上,说话的声音,马蹄声就透过木板传了过来。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骆家营,在高楼与古屋的争夺战中,古老房屋的建筑群正在逐渐缩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