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

ID:9105256

大小:96.3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4-17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1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2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3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4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5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6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7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8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9页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_第10页
资源描述:

《《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竹谏先生逸集》与宋"八学士"东迁刘永连李薇〔提要](竹谏先生逸集》是东迁宋人留下来的-部文集,以丰富资料反映了作者刘茎为首的"八学士"在遭受元丰党争冲击的背景下东迁朝鲜半岛,及在半岛定居、交往、发展,并对高商社会乃至整个朝鲜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实.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关系极其深厚,然而学界至今缺乏两地移民的个案研究.笔者拟以《竹谏先生逸集》为基础史料进行系列研究.逐步揭示"八学士"移民背景、东迁行迹、社会交往以及由此带动两地文化在多个社会层面流动的历史留痕,想必渐能弥补以往研究不足的缺憾.[关锺词]刘签s串串人汉文文集;/学士东迁;中朝文化关系由于同处汉字文化圈内并且毗邻中原地区,朝鲜半岛与

2、中国长期密切往来,积淀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关系.不过,中朝文化关系史领域的研究长期受到历史文献发掘程度的限制,常见资料大多是双方官方文献,如《三国史记》、《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和明清正史等.仅仅凭借它们,根本无法剖析两地之间各个社会层面的文化流动.如两地移民问题.以往研究多局限于面上的概现了解,缺乏个案的深入探讨.近年笔者借助参与海外合作项目之便,有幸接触到朝鲜半岛历代的大量汉文文集,发现不少文集可以提供移民个案的翔实细节.<<竹谏先生逸集》①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文集,它以作者亲身经历反映了北宋元丰年间"八学士"东迁离丽的来龙去脉及其诸多问题,非常值得作专题系列研①以下简称《逸集),依据韩国首

3、尔景仁出版社1992年影印日占时期铅印本.文集资料主要获取于香港斌市大学图书馆馆藏《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在此溢作说明并致谢意.《竹谏先生ìßI集》与宋"八学士"东迁187究。本文姑作简要介绍和初步探讨,恳祈方家指数.一、关于作者的家世和生平《逸集》作者刘茎,字原甫,号竹谏,宋朝彭城人。据其世系图谱及其碑传所载,刘基上系两汉皇族宗室,为汉太祖刘娟〈高祖刘邦之父〉第40世孙。刘氏该支尽管自东叹和帝以后不再出现于帝王之列,但由于系出贵胃,在同姓中地望最高,因而较受社会看重,中间名士犹多,而且不乏位高身贵者。如第14世刘梁,博学有才,光和(178-183)中卒;第20世刘敬,北魏孝文帝时任广阳王元深大

4、都督府司马;第35世刘河,唐元和至会昌间(806-846)历盐州刺使、天德军防御使、义成军节度使等,边功卓著,以太子太保终.他们多有传记,事迹可寻.其曾祖父刘宗,字建叔,官至翰林学士;祖父刘迪,字元蟹,官至吏部尚书s父亲XiJ呆.得授金紫光禄大夫.其世代管理相续,可称宫宦名门飞刘茎生于仁宗皇佑三年(1051)四月初八."禀性刚毅正直,识量宏深恢廓,学问精粹,元书不通.自丸经、百家及天文、地志、卡篮、医药,亦皆究知,世称经世之通材"(7)。由此少年出仕,骤升清要之职,曾在朝廷决策中起着一定作用。至少在32岁之前,他就升任兵部要职。③正如所号"竹谍",他性喜刚直,曾咏竹言志道364萧萧苍立玉,直节

5、自然天。①不过,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深究2一是其地望的实际性质.查北宋与刘茎相当时代的彭城,警官员,刘漫官至龙图阁革学士,知密州,于平侬智jfj乱后数年而卒;刘库官至.中侍御史,赠太中大夫.大款生于1024至1028年之间.卒于元枯年间(1086-1090),目前尚难看出二人与刘签的关系.再查其世t系所述列祖情况,如果其第14世祖就是东汉光和中病卒的刘梁,(后汉书》卷八O则记其为东平宁阳人F如果其第32、33世祖就是南朝齐、集间的刘怀慰、刘杳父子,(南齐书》卷三0、《梁书》则皆记其为平原人.刘签《泛舟游海上说往迹E云:"河阳家国今何处?帆外江山是异州J'似乎其自己把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作为籍贯.那

6、么.刘签京族或为彭绒刘氏之外徒支系?或以其他地望含混泛称乃至霄"彭城?二是其谱版的真实程度.查其第33与34世祖,刘杏卒于537年,刘仁师为庸大历至宝历(766-825)时人,两人相爱时代遥远,不可能为父子关系,或许只是同名而已.若如此,则其世代筝绩之说则大打折扣.②[李氏'自鲜〕裴庆风,((竹谏先生〉行录>>.<<逸集》卷三,第161页.③据其传记、谱牒,刘签在宋官至兵部尚书,这-点当为说误.据考,北宋初期六部长官并无专任,而由他官权判.或由枢密院官员枪详,革至元封五年(1082),亦即刻茎东渡那一年.朝中改制才专门设置六部侍郎等宫,元丰七年(1084)才任命了第一位兵部尚书,如此刻茎不可能

7、主职兵部尚书.查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元封年间枢*院检详兵2号事者为范育、鄙昌刷、黄;t三人,权判尚书兵部者为许将、李深、姊续、杜.ti:、蒲宗孟、赵曲、何正臣七人,皆无刘茎.另外遁查《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及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未见刘签事迹.如果刘氏谱牒不至子虚,如l茎.alt为兵部郎宫之类也未可知.但是刘签迁至高丽后,的确在朝廷(至少在兵部)担任过重要官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