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

ID:9099448

大小:3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7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_第1页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_第2页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_第3页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_第4页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牧丹亭》的文化底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10目录摘要第一节文化冲击下的《牡丹亭》第二节“至情”的文化意蕴第三节二重人格心理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第四节结语10生死恋歌《牡丹亭》的文化意蕴【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虚幻复合的艺术情景与丰厚奇特的文化,历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兴趣。本论题主要从文化冲击下的《牡丹亭》、“至情”的文化意蕴、杜丽娘二重人格心理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把握作品的文化意蕴,以期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和启示。【关键词】:《牡丹亭》;文化意蕴;至情文化;心理意象;文化内

2、涵《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奇作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它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是汤显祖晚年的开始,这时他对社会生活和宦海风波已经阅历很深,而他的热情未退,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锋芒,由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将词赋家的文采和词藻深化为剧中人物心理和情节结构的艺术美。这是他创作的绝好时机,剧作家正处于旺盛的艺术生涯顶点。《牡丹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部宏伟大作。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以情胜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内容上它所表现的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众多的读者和观众。本文

3、就是站在这个角度来分析其文化意蕴的。一、文化冲击下的《牡丹亭》《牡丹亭》中反映出来的“崇情反理”这一主旨是与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缓慢地萌发出了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素,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开始在社会上发生相当大的影响,观众的审美情趣在不断地扩展,人性解放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传统的程朱理学已难以像原来那样起到维系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有效作用。于是,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绝对权威的思想,并进而对程朱理学“以情致理”的理论发出了某种抗

4、议和批判,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王阳明的心学兴起是在正德、嘉靖两朝交接时期,他的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去审视一切,他心学的内涵是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无亏,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他的“良知”10说把儒释道三教弄的儒非真儒,佛非真佛,老非真老。在那个长期被程朱理学所禁锢的学术僵化时代,他的心学产生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深刻地影响了晚明戏剧家的人

5、格心态。汤显祖、冯梦龙等在王阳明心学的鼓舞下,把他所鼓吹的“良知”置换为人与生俱来的“情”。汤显祖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深,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于是产生艺术。因为戏曲能畅达地表达人情,所以舞台上能“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能使“天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默、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开怀大笑。”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然而明代统治者标榜“理学治国”,现实社会的发展却证实着一个事实,程朱理学并不能为社会带来稳定,新旧观念的冲突广泛渗透到

6、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从王阳明到李贽、袁宏道等人,以人性复苏为基本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形成一股冲击程朱理学的巨大浪潮。李贽的“童心”说以及王阳明“心学”的出现,都表明程朱理学的危机。社会的“治”不在于被程朱设定为存在于人的主体之外的“理”而在于主体自身的“心”。“心学”反对把伦理道德同人的需求和欲望对立起来,大力标举人性意识,肯定了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欲”。汤显祖与心学人士的郊游密切,特别与明代学界二位重要的思想家罗汝芳、李贽都有着密切关系,王阳明对“本心”的强调,以及李贽对“良知自然”的提倡都对汤显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主情说以“心

7、学”思想为基础,与徐渭、李贽、公安三袁等人都要求创作从真情实感出发,反对矫揉造作,这正是当时经济发展、市民思想活跃在文艺上的反映。王阳明的心学像一颗精神的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的尊情崇俗的风潮,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的市明文学,渲染情欲、情爱、让人看到“天理”后面隐藏着的种种罪恶,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意志、命运有了新的发现和把握,《牡丹亭》就是这股文学潮流的产物。二、“至情”的文化意蕴“至情”的内涵是杜丽娘这位女性形象以其贯通生死虚实之间,呼唤着人的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牡丹亭》中表现出来的“

8、以情抗理”10,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这种思想体现在杜丽娘身上,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女性对情欲的追求和斗争,而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