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

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

ID:9092862

大小:14.46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7

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_第1页
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_第2页
资源描述:

《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原则、意义出于对理性、真理、秩序的否定与怀疑,他们直指结构主义所推祟的中心、原则、意义等级和系统基础等概念。后结构主义主要包括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历史学家福柯的话语研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心理分析和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的批评著作等等,其中解构主义可说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整个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面波及整个文化领域,并且集中体现于文学批评之上。站在解构立场上对结构主义进行全面攻击与颠覆的战役中,德里达当推先锋,他于1966年

2、在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发言《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率先向结构主义开火,标志着解构思潮的正式登场。随后,他出版了《言语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等专著,提出了一系列解构主义理论见解,在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70年代,德里达定期赴美讲学,对出现于美国的解构批评起到了催化和促生作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解构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保尔·德·曼、J·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等人,他们大都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于是耶鲁大学成了美国解构批评的大

3、本营。从形式主义批评到解构主义批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切断艺术品与艺术家和外部环境的联系,纯粹就艺术品本身的形式构成、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来探幽发微,无论这种关系究竟如何。但是艺术批评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它对语言结构中心的痴迷到对其怀疑和彻底抛弃,还基本上是囿于艺术品内部,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去业已存在的许多传统的艺术批评方法在新的哲学环境中不甘固步自封,积极主动地吸收时代精神中的某些精神元素,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来重新审视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一大类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方法,这就是当

4、下甚嚣尘上的所谓文化批评或者文化视野模式。何谓“文化研究”或者“文化批评”?就是来源于当代西方的一些个名目繁多的新文论,如所谓的“女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东方主义”等等,以上诸种文论都可划归于“后现代主义批评”这个大概念下。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视野”。很容易看得出,文化视野对于艺术的关注无一例外地都是向外的,无论女性、历史、马克思主义、东方、殖民这些概念在新的哲学观中被如何解构,被如何消解其固有的意义,但有一点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这就是研究和审视艺术品的视角没

5、变,还是从外部来考察和评判一部艺术品的成因。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以上罗列的十几种艺术批评模式中,真正就艺术品的内在价值即真、善、美的价值而评价其艺术价值的只有伦理批评和形式主义及其衍生物,其他批评模式基本上都是针对艺术品的成因而不是就其价值说三道四的,这就相当于谈论一个人,不是就这个人的人品善恶优劣作出评价,而是就其职业活动作出解释。不过,若细究起来,任何艺术批评模式中都隐含着对艺术品的价值的判断,有关对艺术品成因、构成、特征、规律等问题的考察都必须建立在对其基本价值评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一

6、件艺术品不能称得上艺术品或者缺乏起码的艺术价值,那么也就缺乏对其进行任何深入考察研究的理由了。譬如社会批评,我们可以从民族特征、时代精神和地理环境等不同层面来分析和考察小到建安文学、公安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大到唐诗宋词、五四文学、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学的成因,但我们不可绕过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首先对它们的审美价值加以肯定——否则,我们的任何考察从逻辑上都是讲不通的。实际上,我们所从事的社会批评无非是从社会层面上来探查艺术品审美价值的生成规律,显然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首先构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7、其他批评模式在这一点上跟社会批评是异曲同工的。从形式主义到解构批评,看起来批评的视角是转向了艺术品的本体结构,这与社会批评、历史批评、心理批评当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必须认识到,这种对艺术品本体结构的位移事实上仍然不属于真正的审美判断,因为即使对一件艺术品的客观属性剖析得再精微细致,这仍然不过是对艺术品天然物理性质的客观说明,与真正的审美判断是两种不同的性质,这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对一个苹果进行各种营养成分的细微分析,明确了其详尽的物化性质,但这仍不能就此说明这个苹果就一定具有营养价值一样,

8、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元素配比组合成一个苹果类似物,比如说一块由以上成分构成的石头,虽具有样的营养成分,但对我们来说并不具有营养价值。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形式主义及其相关的批评不属于审美批评,只是一种理化批评。这种批评的哲学渊源就是审美的客观主义,即认为天然就存在某种美的客体属性,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些固有的属性。这是从事艺术批评工作时必须高度警惕的问题。(本文档由www.sz5050.com整理,请注明出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