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78888
大小:3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6
《百家名嘴驳斥“李敖炮轰季羡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百家名嘴驳斥“李敖炮轰季羡林”作者:干琛艳来源:新闻午报 钱文忠沪上开讲季羡林之学术人生。 近来,“季羡林热”悄然兴起。前日,季老的关门弟子、也是央视“百家讲坛”名嘴之一的复旦教授钱文忠,在上海图书馆开讲“作为长者和学者的季羡林先生”,为读者呈现出季老多年来为“光环”所遮蔽的真实面貌。对于李敖日前炮轰季羡林不符合“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和“国宝”等“三项桂冠”,钱文忠回应“季羡林的学问,李敖看都看不懂”。 李敖的批评毫无意义 “尽管他的散文随笔真挚感人、脍炙人口,他主要的成就却绝不是一位作家;尽管他的翻译作品涉及古今中外数种文字,并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环境下,以一人之力翻
2、译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他主要的成就却绝不是一位翻译家;尽管他的一些宏观理论见解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国外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他主要的成就却绝不是一位理论家或评论家。” 钱文忠告诉读者,季羡林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包括佛教混合梵文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并由此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难题。针对前不久李敖炮轰季羡林“三项桂冠”都不合格的说法,钱文忠回应道:“季羡林的学问,李敖看都看不懂,他评论季羡林,就好像一个不懂英文的人评论莎士比亚,毫无意义。” 文史哲只是季老副业 普通的读者,甚至北大的大部分师生,往往只
3、能通过季羡林上百万字的散文随笔、数百万字的译作和他对宏观文化、社会情势的某些看法,来了解他作为学者的一面。但是,在深谙季羡林之学的关门弟子钱文忠看来,这些了解“实在没有搔到痒处,只是停留在不完全的表面”。 季羡林前段时间公开辞去“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和“国宝”三顶“帽子”,引起全社会的热议。钱文忠认为,这固然是季老一贯深怀谦虚的表现,但也未必不是他对热闹背后的忘却冷漠有所抱憾。“季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自有其历史地位。但该地位的确立,首先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我们应该努力去了解他在学术史、精神史上的创造与贡献。” 钱文忠指出,“学术泰斗”、“国宝”是不重在反映专业学术
4、领域的尊称,大可不必讨论。“至于‘国学大师’,季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他不从朝代史、制度史的角度研究历史,不关注严格意义上的经学,也不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研究古代文学。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史哲,只能算季先生的‘副业’。” 创造专业领域方法论 那么,季羡林究竟是凭借怎样的重要贡献而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呢?钱文忠在其新著《季门立雪》的封底,特意标示了以下这段话:“如果说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非印度古代语言研究莫属。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印关系史、印度历史与文化、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吐火罗文、糖史,还是翻译梵文等语种文学作
5、品,先生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工作、成就、造诣,都具有首要的、根本的重要性。” 季羡林的学术领域极为冷僻。他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时,就决定绝不利用中国人的先天优势,做和中国研究有任何关联的题目。“季先生对那种在国外靠孔子、庄子、老子哄洋人来获博士学位,回到国内又靠黑格尔、康德、尼采把国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人,很不以为然。他决心进入当时国际人文学科的最前沿,在洋人拥有巨大先天优势的印欧语言学领域里大展身手。”因此,季羡林留德期间所学的课程和汉学几乎无关,他的主科是印度学,副科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主要精力放在梵文、巴利文、吠陀文、佛教混合梵文、俗语、吐火罗语、俄语
6、、阿拉伯语等学习和研究上。 钱文忠介绍:“他留德期间完成和发表在德国最权威刊物上的论文,都以当时印欧语言学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为关注点,并引起轰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些论文不仅解决了所要讨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方法论层面的重要贡献。”季羡林利用语尾变化、特殊的动词形态等语法形式,在几乎没有信史资料的情况下解决佛典的年代和来源问题,利用不同语言的平行译本解决吐火罗语的语义问题。“他甚至还解决了古希腊语里一个从未得到确切理解的重要语尾的问题,令几百年来研究该领域未果的西方学者为之钦敬。这些都具有极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仅存的吐火罗语学者 1945年,季羡林
7、放弃德国的教职和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回到中国。但是,其作为学者最珍贵的黄金年龄阶段却被“文革”所蹉跎。季羡林无奈放弃了本行研究,转而投身中印交流史、佛教史研究和翻译工作。在“文革”后期,季老担心自己会把梵文给忘了,就偷偷开始翻译《罗摩衍那》。据钱文忠介绍,这部印度史诗巨作现在共有3种语言的译本。“英日的两个译本,都是集其国内几十位学者之力耗费多年译成,唯独季老的这部中译本,是其在艰难年代凭一人之力所译。” “文革”后,季羡林恢复了学术研究,在繁重的社会、学术领导工作的同时,争分夺秒抢回失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