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67910
大小:85.7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6
《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鸿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鸿沟一、研究的缘起 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发布了一份名为《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数字鸿沟”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显然,数字鸿沟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比特”范式而出现的,指人们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利用媒介的机会与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一般认为,数字鸿沟包含“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的差异:“硬件”差异是在设备接入上的差异,“软件”差异是新技术应用能力上的差异;“硬件”所改变的是媒介的技术环境,而“软
2、件”则是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生存法则与文化偏向。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官方网站分析师专栏有两份关于数字鸿沟的解读,其一是王恩海的《中国网民地区分布的数字鸿沟正在减小》,其二是吴丹的《互联网数字鸿沟问题加剧》,这两份分析报告看似矛盾,实则指向我国数字鸿沟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由“硬件”所带来的数字鸿沟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不断减小,而在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处理方面(“软件”方面)数字鸿沟仍有扩大的趋势。 当下,媒介环境依然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互联网上,数据被大量生产、分享、搜集和
3、应用,而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国外学者舍恩伯格把这个时代称为“大数据时代”(TimeofBigData)。大数据时代使得数字鸿沟“软件”方面上的差异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笔者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除去“硬件”因素,在同样的媒介环境下,同在大数据时代,数字鸿沟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弥合数字鸿沟?二、两个关键概念 大数据是近几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大数据的优势以及大数据所带来的新思潮形成研究热潮。从随机抽样到全体样本,从要求精确到应对混杂,从追求因果到发现关联,大数据时
4、代改变着我们的信息环境与信息处理思维模式。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同时走入大数据时代,如同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扩散一样,敏感的企业和组织是大数据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也是最早的大数据受益者;而普通的个体则在面对大数据时呈现差异,有的在时间上跟进迟缓,有的在数据分析能力上存在欠缺,有的不知道如何寻找开放数据,有的在数据噪音前不知所措。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尚未完全填平,而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数字鸿沟又在形成并不断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地位。 讨论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鸿沟,需要明确区分“数字差异”与“数
5、字鸿沟”.从词源上看,两者意义接近,都是由“DigitalDivide”翻译而来。但从传播效果或情感色彩上看,数字鸿沟比数字差异更能引起人们的警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创造数据并被数据所包围,囿于人的视野及精力,人们在面向数据并做出选择时必然会出现差异。比如,互联网提供的个性化的搜索引擎,个性化藏夹等都会导致信息浏览的个人化,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差异不可避免。数字鸿沟比数字差异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数字鸿沟更强调在认识和机会上的差异。数字差异是知道有机会而不为,数字鸿沟则是想为而没有能力或机会。同在大数据
6、背景之下,数字鸿沟可能会在拥有数据、分析数据和数据思维三个层面存在数字鸿沟。三、三个不同的分析维度(一)拥有数据的数字鸿沟 大数据时代,“全新”“、革命”“、颠覆性”等术语频繁出现,但“大数据”这一标签下所指涉的问题却由来已久。伴随着互联网的勃兴,数据的指数增长、信息超载和数据处理问题等一直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掘取、存储、处理与应用方面的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谁拥有数据这个造成数字鸿沟最基本的问题上,当下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并未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1.数据开放 对
7、于企业和政府来讲,大数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大数据的掌握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也可以从更为准确的角度了解社会,并进行管理。因此,企业和政府需要从普通公众那里搜集数据,数据的传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最先拥有和掌控大数据的也是来自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先锋”.但是,消弭数字鸿沟恰恰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数据流动,即开放数据---让数据从企业和政府所有而变成被公众所共享,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处处面临着阻力:一方面企业把数据当做核心竞争力或者核心机密,并且花费了大量的
8、人力、物力、财力去做数据分析,因此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另一方面政府的数据公开步伐还比较缓慢,公众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依然有难度。 数据开放所形成的数字差异需要开放数据来解决。哪些数据能够开放,以何种形式向公众开放,具体的实施者是谁,谁又能为数据开放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买单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大数据既可以产生商业价值,同时又兼具公共性的特质,在此过程中,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数据需要开放,我国早在2007年1月17日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原则、范围、方式、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