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孔子道统思想贯穿在他对“士”“仁”“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道统思想贯穿在他对“士”“仁”“礼”内涵的设定中第三实验中学刘云侠摘要:中国远古哲学缺乏本体论。孔子哲学即是如此。孔子从不为“士”“仁”“礼”下定义,但从其对“士”“仁”“礼”内涵的设定中,我们仍不难看出孔子的道统思想贯穿其中。关键词:道统思想----“士”“仁”“礼”内涵中国远古哲学缺乏本体论。孔子哲学即是如此。孔子从不为“士”“仁”“礼”下定义,但从其对“士”“仁”“礼”内涵的设定中,我们仍不难看出孔子的道统思想贯穿其中。孔子对“士”内涵的设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行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第二,宗族称孝,乡党称悌;第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不辱君命到
2、孝悌,到言行信果,这是道的内涵不同层次的表现,也是道义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的不同层面的理想追求。孔子曰,这就是“士”。孔子对“仁”内涵的设定体现在两个层次上: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以为“仁”;刚、义、木、呐近“仁”;而“仁”的最低操守应保持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层面上。他认为“仁”是人的内在情感,具备“仁”3的人,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觉,能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独自操守自己的道义信念。当“陈人发徙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时,孔子仍“讲颂、弦歌不衰”,是因为有“一以贯之”的道义信念与追求。孔子独美颜渊能“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
3、巷,仍不改其乐。这就是”仁“的恭、宽、信、敏、惠、刚、义、木、呐的内化了的外在践行。在政治上,孔子的“仁”的思想表现在他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反对奴隶殉葬制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由此可见,他的“仁”包含了一种要求把人当作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礼”的理解,孔子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礼”的规范,注重并努力践行“礼”的外在形式,而且他创造性地提出“礼”应当内化为内心的真实情感,作为外在“礼”的内在依据,否则,单纯的“礼”是空泛的无意义的。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曰:“人而不仁,如何礼?”从中强调
4、“礼”,更强调“礼”内涵的道德情感,道义内涵,同时,他将“仁”与“礼”联系起来,不“仁”何“礼”?表现出他对道德的追求。在政治上,孔子竭力倡导礼乐教化,克己复礼,其基本作用是维护旧的等级制度,将“礼”的思想具体到君臣人伦关系上。总之,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义,他说,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的纲目,道的信念与追求是孔子的生命寄托,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仁”“礼”思想中,也体现在他对“士”“君子”内涵的设定中。32002-4-4注:发表于2002《殷都学刊》3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