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

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

ID:9014883

大小:18.97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5

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_第1页
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_第2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仁政1.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并以此统属其整个的思想体系,却是由孔子开始。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就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完全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应当为其指南。孔子虽然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但他的确也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仁爱在孔子又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即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它并不主动关心权益和报偿的问题。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要通过对上下尊卑间的人际关系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

3、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周礼。“吾从周”在他既是一种政治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和操作性。他关于仁、礼关系的中心命题,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希望通过各个社会成员对自己行为的自学约束来回复到周礼的规范。“复礼”的措施体现在社会国家关系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对等级名分的端正;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则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人们都以实践周礼为己任而自我约束,天下便会是一个仁爱、德治的社会。所以他反对单纯采用刑罚镇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因为“道之以刑,民免

4、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制可以通过仁爱、德治的教化的手段来加以实施。仁与礼之间是一种相互发明的关系。2、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其具体措施则包括“正经界”、“省刑罚、薄税敛”等国家经济政策和“不违家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但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2/2他特别强调“得民

5、心斯得天下”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承袭孔子的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的信心。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

6、展。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