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

ID:8996019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_第1页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_第2页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_第3页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_第4页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断句看《道德经》和老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断句看《道德经》北京一零一中学张沐一从古至今,老子的哲思散发出的光辉一直吸引着人们对其进行赏析与探究。漫漫两千年后的今天,学术界仍有多种声音,阐述着对《道德经》断句方式的不同看法。不知为何,我对其中的一句话产生了特别的兴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古本的句式)有些学者同意将其理解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有些大师坚持断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虽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样的分歧偏偏能产生两个概念和双重含义。而且这种双重性还出现在第一章——全文的总领与基础,关乎理解文章的“大计”。于是我抱着“上下而求索”的态度,频频探索这句话正确的停顿方式

2、。不同于以往借助名家翻译的阅读,我再次翻开《道德经》,想通过更加细致的自主研读找到答案。在读书之前,我先对这两句话的释义作一点分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是在对“无名”、“有名”下定义,是说“无名”、“有名”是两种事物。这两个东西分别是天地宇宙的初始和天下万物的生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则是在描述“无”、“有”的作用或行为,是说“无”、“有”分别命名两种事物。命名的两种事物分别是天地宇宙的初始和天下万物的生源。按照惯常的理论,文章开头需要对说明对象的含义进行阐释,而非一上来就描述它的作用或行为。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大概推测出作者的原意更倾向于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若要本着严谨的原则来探讨真正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时代变迁影响了写作模式、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行文习惯这一可能性。接下来,就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了。首先,我从阅读的整体语感和老子用词的习惯谈起。通读一遍,《道德经》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语句的字数大致对应相等,其中尤以两字、三字、四字短句为多。从这种感觉出发,结合我个人的文化积累,我更加倾向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于这种选择掺杂了一些主观因素,所以也只作参考。那么随后就需要从遣词造句这个客观的角度来尽量客观地细读了。其实,老子的用词大多非常易懂,尤其是形容词和动词。老子用的词语可以有多

4、解,但在整个句子中,这个词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老子选用的含义。作为同一章节中的词语,第一章中各词构成了一个整体氛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每句话的表达方式甚至每个词的词性特点。“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第一个“道”、“名”和第三个“道”、“名”都是名词,“可道”、“可名”都是动词;“常(恒)”是形容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是副词,“无欲”、“有欲”是形容词,“观”是动词,“其”是代词,“妙”、“徼”是名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二者”、“之”是代词,“同”、“异”、“玄”是形容词,“出”、“名”是名词,“谓”是动词。“玄之

5、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形容词,第一个“之”是语气助词,“众”是形容词,“妙”是名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门”是名词。如此整理一番,不难看出:在第一章中,老子多用名词性词语为短句、单句“打头阵”,随后是谓语,而没有将一个名词单独断作一句;这个单句结束后,下一句用判断或近似判断的句式来衔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违反了我推测出的第一个规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违反了第二个规律。所以这一番分析下来,似乎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明。单单从一章来论证,即使得出结论,理由还是会有些单薄。于是我又寻向其他章节。大概总结一下,不难看出老子多遵循不用单字作为一个短句

6、这一规律。另一方面,如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下一句的第一个词来修饰(描述)第一句中所述对象,但这一句就不可能断作“天地,不仁……”;再比如第八章“上善若水”,老子也没有写成“水,上善所若”或“水,上善若之”一类,可以在“水”这一描述对象后加上一个停顿的句子。那么,更适合的一句在这个分析角度下还是没有浮现出来。以上都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有时深层的思想并不仅仅是通过文章的语气或字词就能透露出来的。所以,我还需要从概念上,即老子对名词性的“无、有”和“无名、有名”含义选取的倾向来解读。先看《道经》。第二章:“有无相生。”“有”、“无”就只是单纯的有与无。这是人人皆知的概

7、念,在这里和后文很多地方都被老子用来描述天地宇宙间万物初始和“道”。那么这里用“有”、“无”两个单字,对第一章的断句并没有指向性。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被用来形容实物,从百姓的角度将“有”、“无”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解释得更加亲民化。同第二章一样,这里也还没有出现什么暗示。第十四章:“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几句可挖掘的很多:老子说自己无法给“其”定一个名字,这个“其”又“上不”、“下不昧”、“绳绳”、“复归于无物”。那么根据老子全书中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