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

ID:8991143

大小:149.50 KB

页数:76页

时间:2018-04-14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_第1页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_第2页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_第3页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_第4页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临床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性状鉴别】药材呈细长圆柱形,茎节明显,节节上有细小膜质鳞叶,茎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多粗糙,有细纵棱节。有的带少量木质茎。质脆,易折断。饮片多切寸段或咀段,切面外层淡绿色或黄绿色,髓部红棕色,粉性,直径多为1~2mm。气微香,味微苦涩。但草麻黄少分枝,木质茎少,有

2、细长脊棱,节明显;中麻黄分枝较多,常带较多木质茎,直径略粗,可达3.5mm,细纵纹粗糙,触之糙手;木贼麻黄茎多分枝,常带灰棕黑色的长木质茎,触之多无糙手感。【品规与质量标示】以茎色淡绿,手拉不脱节,折断时有细粉飞出,内心充实有朱砂点,味苦涩者为佳。【主要成分与药理作用】主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及鞣质、挥发油等。主要有发汗、止咳、平喘、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体、利尿、中枢兴奋等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系统、免疫功能、肌肉收缩与代谢的影响。【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喘咳证、

3、皮肤瘙痒证、风水证、寒邪凝滞经脉诸证、尚用于黄疸、小儿遗尿、风寒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常可辨证配伍用之。【用法用量】发汗解表,散寒通滞,利水消肿多用生麻黄;平喘止咳多用蜜炙品;小儿、老人及体虚之人多用麻黄绒或蜜炙麻黄。入汤剂3~10g,入丸散1~3g。【使用注意】①本品可致不良反应,并涉及心脑血管,神经、消化、泌尿等多个系统,如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血压升高、胸闷、心悸、气促、烦燥不安、汗出、头痛、失眠等多种反应,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而死亡。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及肾虚喘咳者忌用,高血压、失眠,烦

4、燥易怒者慎用或忌用,老人及体虚者慎用。③用量一般不宜超过10g。④本品与强心苷类、肾上腺素类、吩噻嗪类、氨茶碱、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抗生素部分降压药等化学药物有配伍禁忌。⑤入汤剂一般不宜久煎。【附记】1、非正品:①丽江麻黄,主产云南、贵州等地,为同科植物的茎枝,呈长圆柱形,较粗壮,有较粗深的明显纵沟纹,节间较长达2~6cm,节上具膜质鞘状叶。②膜果麻黄,亦为同科植物的茎枝,茎表面棱脊不甚明显,较浅细,节间较长,可达6cm,鳞叶二裂,有时茎卷曲。另外,尚有藏麻黄、单子麻黄、矮麻黄等同科植物的茎枝,在少数地区为习用品。2、混伪品:有木贼科植物节节草的干燥全草,在个别

5、地区伪充麻黄入药,应注意鉴别。桂枝桂枝,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广西、广东等。【性状鉴别】枝条圆柱形,有分枝,最细枝略呈四棱形,直径2~9m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孔,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落而露出红棕色木部,髓部略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饮片多横切成厚薄不一的片或小咀段,皮部棕红色,可见一条浅色环带,木部较宽,淡黄色,中心髓部棕红色。【品规与质量标示】以枝条嫩细均匀,色棕红,气香浓者为佳。【主要成分与药理作用】主含挥发油

6、,油中含桂皮醛、莰烯、苯甲醛,A—榄香烯,B—草澄茄等。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改善心功能及微循环等药理作用。【功效主治】散寒解表,温经通阳、除风祛湿。用于风寒表证、胸痹心痛、风寒湿痹证,脾肾阳虚所致的痰饮水肿。即风寒感冒见汗出,恶风或无汗者;冠心病见胸闷,胸痛、心悸者;风寒湿所致关节炎,肢节酸痛者;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属寒凝经脉者;痰饮、水肿因阳虚,气化不足所致者均可配伍用之。【用法用量】入汤剂3~10g,入丸、散1~3g,入汤剂不宜久煎。【使用注意】①用量过大,可出现汗多、疲倦、四肢乏力、心慌心悸、头晕眼胀、咽干口渴、尿少或尿道灼热等不

7、良反应;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应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或慎用。有咯血、吐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者忌用;③处方用量一般应控制在10g以内,年老体弱者应减量。【附记】处方多见嫩桂枝、桂尖、桂枝尖或炒桂枝等名。荆芥荆芥,古名假苏、姜芥,首载《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等地。当代多数本草著作均将其归入辛温解表药,但有少数著作将其归入辛凉解表药。【性状鉴别】全长可至100cm,茎上部有分枝,方柱形,直径2~4mm。表面多为淡黄绿色或淡紫色,部分较嫩的

8、新货上部为浅绿褐色,下部为浅紫色,被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