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85958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形象定位周海春(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周海春(1970-),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内容提要:孔子“教”弟子之所要“学”的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孔子是一个纯粹致力于人性完善的“学”“思”的事业的人。《论语》中孔子的“教”和“学”涵盖了多种具体的活动类别,但落脚于人格的完善。这也表明孔子自身的“即凡而圣”的人格特征。关键词:《论语》教学人格特征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指出,孔子一生三项最重要的事业是自学与教人、政治事业、著述事业。
2、在这三项事业中,最重要的是自学与教人。孔子毕生的事业乃是致力于“学”与“教”。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的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由于一般的对孔子及《论语》的解读都把“教”、“学”放到孔子的认识论思想中一笔带过,这一精神并未得到有效的探讨。其中可能的深意往往被忽视。而对“教”与“学”的把握涉及孔子的人格形象,涉及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因而有加以阐明的必要。一、“学”“习”与“教”在《论语》中构成了一个不断展开的逻辑范畴系列。其中比较典型的话是在《述而》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论语·述而》)[1]“学”本身就包含有教授的意义。“学”侧重于自己努力获得另一个存在者或者存在传递出来的意义讯息,“诲人”则是不逃避责任、勇于担当起另一个“觉他”者,把觉悟和意义的讯息传递给每一个渴求意义交流和领悟并愿意传递出意义的人,每一个需要这种“学”的人。学习与教育都与人格的完善有关,其归本于人性的完善。在《论语》中,孔子提供了不同的人格层次,包括民、小人、君子、士、圣人等等。但就“学”、“习”、“诲”的着重点而言,是君子人格。第一篇《学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4、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为君子的一个重要表现和衡量尺度。《季氏》篇记载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君子要以“学知”为起点,来进一步提升人格,成为仁者。《论语》之“学”归结为一种人格的归宿,它常常与“君子”的概念相联。“学”是成就完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学”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君子一步步成就“仁者”或者“圣者”的人格。孔子所要培养的人,也是从
5、君子人格开始的。君子人格是孔子从正面价值肯定了的人格特征。《论语》中对君子有很多的论述。但比较根本的论述是孔子对子夏说得一段话。“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指的是什么呢?这要看《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限定。“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器”只是一种工具,君子不把自己降到工具性的器具的地位上。相应的,君子也就不把自己人生限定在工具价值的获取方面。如此看来,“君子儒”就是不把自己的活动和技艺限定在世俗的功利性目的上的人。君子不把自己降到器具的意
6、义上,而是要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生命意义领悟的自由的人。同时,《论语》中的“君子”也不是给别人树立一个工具性的典范来模仿。工具性的典范并不能给人提供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学”具有意义获得的意义,当然包括对有道者的追随活动。但这种追随,是领悟内在的价值,在他人那里获得自己要做什么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价值指导。外在的模仿性的活动要归本于内在意义的领悟。“君子不器”5是要求君子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个别性的、或者是特殊性的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格的片面性。君子是致力于人性的完美境地的人,其存在不为任何特
7、殊性的和个别性的、片面的功利实用性目的服务。君子是与任何看起来比较世俗的实用目的保持距离的人。君子的价值和尊严并不仅仅在于君子对什么东西或者事物有用。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p67-68)孔子似乎对于这种把握人性的方式有着深刻的哲学洞见。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身心全部关注于某一具体的活动之中,包括农圃之事、工匠性活动、读书活动或者伦理和政治活动,而没有相
8、应的意义把握的话,会极大把自己降到相应的片面的存在中去。这样就会失去人性的自由和全面的本质存在。“君子不器”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那种单纯的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的否定。退一步,如果说君子或者人都不能彻底摆脱手段性和工具性存在的命运的话,人所要成就的器也不应该是与个别的、或者特殊的价值或者意义体系联系在一起的。人应该成为具有意义整体的标志的“道”的器,成为弘扬“道”的器。“人能弘道,非道宏人。”(《论语·卫灵公》)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比较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