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80517
大小:3.81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4-13
《中国医疗体系毁于市场化之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医疗体系毁于市场化之手 2014-11-3007:26:01
2、 分类: 默认分类
3、举报
4、字号 订阅李玲:公立医院引入民间资本是国际笑话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李玲 肇始于2003年那场空前严重的“非典”危机,直至国人依然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很少有人注意到,新一轮医改已然走过了十年历程。 “我们这几年的改革仅仅是在基层,占总体医疗服务不到20%。在创收趋利的大环境下,基层那点小芝麻虽然洗白了,可西瓜还在吃着膨胀剂拼命生长。”4月26日,在北大朗润园举办的“中国经济观察”论坛上,北大国发院教授李玲回应了许多人的失落。 十年相与,缘
5、分匪浅。也正是在2003年,李玲抛弃马里兰大学终身教职的金饭碗,成为新医改坚定的研究者与推动者。 医改十年,且争议且前行。作为政府主导医改模式的坚定支持者,李玲主张医疗卫生的定位是公益事业,“稍微有点良心的人,都不应该把医疗作为一个赚钱的行业”。援引英国、日本等国际主流医疗体系模式,李玲直言由于国内经济界“唯市场派”的影响,中国医改闹过不少国际笑话。截至目前,这种笑话仍在继续,将民间资本引入公立医院改革即是一例。 “如果说吸引民营资本扩大供给,就去办医院好了,倒腾现有医院干什么?民营资本也不是傻子,没有一家愿意自己办医院,都是想去牟利的。把公立医
6、院这最后一块蛋糕分了,能解决老百姓看病的问题吗?” 即使民营资本自愿创办医院,医疗卫生资源也应严格规划。“过度更可怕,在卫生经济上叫供给诱导需求,有多少医生就会有多少病人,小病可以大治,没病可以整出病来。” 在李玲看来,从安徽和三明模式的成功尝试出发,新一轮医改必须强调综合治理,重建包含一系列政策的新制度。在此意义上,医改为未来总体改革探路,关乎千载难逢的中国机遇能否把握。 事实上,李玲的认识与视野也伴随着她的研究对象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与民主探索亦成为题中之义。 当记者说她应该算左派知识分子时,李玲笑了。 “我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同行都批我
7、右,现在像我这种人变成左的了,可见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右到极端了。” 顿了顿,她说“我觉得我是中国派”。 [img]http://i.guancha.cn/news/2014/11/26/20141126083534862.jpg[/img] 李玲赞同的三明模式在改革一年后,省出了7亿多元的医药费,医患冲突大大缓解。 回归医疗公益属性 “‘非典’的发生,可能也是个必然,我们的医疗卫生体系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李玲做了一组数据对比。1978年时,医疗卫生的定位是福利事业,个人支付不到20%,政府支付三分之一,社会支付剩余部分。到2000年,个
8、人支付超过60%,政府与社会支付双双下降,其中政府支付仅为15%。中国的医疗公平排在全球倒数第四,从当年好的榜样一下子变成坏的榜样。 在确定如何改革之前,李玲认为应该首先弄清现代医疗的问题。 作为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文明的产物,以西医为主的现代医疗突飞猛进,可弊端亦不断滋生,忽略生命的整体性与自愈能力,“完全靠外部的力量,靠仪器、靠设备、靠药物,靠手术”。造成医疗费用越来越贵,到达经济难以支撑的程度。 “美国是最典型的例子,人均年医疗费用高达近9000美元,18.5%的GDP投入到医疗领域,1/3的人因为看病破产。奥巴马为什么要推动医改?不改,人力
9、成本太高,企业没有竞争力,国家失去竞争力。” 在美国看病为什么这么贵?在李玲看来,恰恰因为美国比较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各种新药、新仪器、新设备、新的检查不停刺激,而且大量费用发生在生命最后阶段,完全没有效率。 医疗卫生体系的设计,应该更好地遏制现代医学所谓高精尖的肆意膨胀,要能够承担得起,要加强人口健康的宏观治理。公益体系与市场体系,前者效率差一点,可后者费用太高,“最后要把国家搞垮”。 医疗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你的医疗,医生做主”。关键在于给予医生什么样的激励,与市场化激励不同,“在公立医疗体系中,给医生的激励就是让他怎样以最少的钱给老百姓看好
10、病”。与许多同行看法一致,李玲认为,公立医疗体系的选择实属“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玲经常拿英国举例。作为老牌市场经济国家,英国采用去市场化的公立医疗体系,人均费用只有美国1/3,人均预期寿命却比美国高得多。英国人以此为傲,还特意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向全球展示。日本则立法禁止盈利性的医疗机构,人均预期寿命世界领先。 李玲认为,不能单纯将微观效率作为判断医疗体系的评判标准。现在所讲效率多指医疗机构的微观效率,更应关注宏观效率,即一国如何用较少的钱,保障老百姓的健康。 国内一些“唯市场派”经济学家不了解卫生经济的特性,将医疗类比餐饮业,闹出不少笑
11、话。 2007年,全球医改专家汇聚北京,评审中国医改方案。听完上半场一些中国经济学家的“市场论”后,外国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