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

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

ID:8968267

大小:34.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3

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_第1页
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_第2页
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_第3页
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8国考申论热点:"丧文化"青年

2、背景链接*“碌碌无为红茶”“浪费生命绿茶”“前男友过得比我好果茶”……这份惊世骇俗的菜单,不是网上臆想,而是近期升为“网红”的“丧茶文化”。据报道,“丧茶”拓展的野路子已从网上蔓延至实体店,在西南多个地市当街露脸。什么是“丧文化”?提到这个网络热词,不少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但是发在微信上的“马面人身”“悲伤蛙”“长腿咸鱼”等沮丧图像,大家其实并不陌生。这些似乎见怪不怪甚至有几分冷幽默的文化符号,一段时间以来在年轻网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扩散,有时代表个体无奈的情绪,更多凸显群体极端、消极、绝望的心态,很值得关切与讨论。

3、综

4、合分析*[丧文化起源]年轻人无疑是“丧文化”的主要部落,因为这个游离于主流形态的“少数派”,着实是需要一些新兴物语来打底。以二次元传播、无厘头消解为先锋,加上“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无病呻吟,无法断奶于长辈的依赖,在一波接着一波的视听混淆、压力传导之后,“丧文化”渐成气候,甚至成了个别年轻人标榜的一个性格符号。“丧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放逐,并认为以个人能力难以改变周边环境,继而以投降的姿态出现。和“夫唯不争”的实力低调相比,“丧文化”附体的年轻群体,在不知不觉中以冷水煮蛙的方式褪去自己和这个社会的有机联系。追根溯源,种种“丧文化”的动画形象大多来自紧邻

5、的岛国“丧剧”,还有当年欧美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于日渐颓废中空耗岁月、沉沦没落,极少数则选择了极端惨烈的方式终结“丧”的无限痛楚。[兴起的原因]一是“丧文化”遭遇“快车道”。最近这些年,中国的社会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些毫无疑问带来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展示平台。与此同时,生活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中,社会转型、职业规划、住房问题、医疗卫生、人际交往,个体的生存面临站稳脚跟和重新定

6、位的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的急湍洪流中如何寻找个体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内生的焦虑和涌动的不安需要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排解,需要在解构和嬉笑怒骂之间缓解释放压力,“丧文化”的流行恰好契合了青年群体抒发孤独感和无力感的现实需要。二是“丧文化”遭遇“新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质。通过“丧文化”的典型话语表达来看,内容主要是自黑自嘲和自我批判,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如今的95后和00后同样有自己的语言空间和话语表达方式,不惮于向世界坦露自己的脆弱和无力。与其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好面子”“喝鸡汤”勉力支撑,不妨换个思路直抒胸臆和直面现

7、实。另外,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直面现实甚至对困难准备得充分一点,可以少很多虚妄的幻想,可以更加实际和认真地应对未来。三是“丧文化”遭遇“微时代”。“丧文化”肯定不是今天才有,也肯定不是在某个社会环境独特地存在,不过能够成为一种流行现象,不得不归功于这个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从“丧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来说,有冷笑话,也有黑色幽默,有长文解构,更有微言微语,有动图表情,也有语录图片,这些多元的手法和呈现方式为新媒体时代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正确看待丧文化现象]一是顺其自然,不必过分解读。在有些人看来,“丧文化”不啻于洪水猛兽,甚至认为是“危

8、害年轻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鸦片”。其实“丧文化”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标签化的一种,给一种现象拟定一个名字,然后再用一个名字来评判很多现象。任何一个时代,总有主流和支流,总有主干和支干,简单的调查采访和社会观察会让我们认识到这种现象更多只是语言表达,不是行为取向,只是部分青年的选择,不是多数青年的认同。因此,面对“丧文化”是否要进行严肃审判值得商榷,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也是见仁见智。当年“杀马特”文化流行让很多人莫名惊诧,“火星文”现象流行让人出离愤怒。但是事实证明,青年绝不是“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规律还告诉我们,青年人会因为好玩而加入“小确丧”的

9、传播阵营,往往也会因为这种方式的过气和俗套而转身离开。二是因势利导,把脉青年需求。任何一种现象的流行都一定隐含着多种角度的解读,承载多方面的信息。从“丧文化”流行的趋势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发,比如在语言传递方式和表达艺术上,青年不喜欢一板一眼的表达和说教,喜欢出乎意料,喜欢与众不同,喜欢灵动活泼,这就要求我们要丰富表达手段,创新交流方式,要更加适合青年品位和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在人生规划上,既然青年已经通过“丧文化”的方式传递了对这个时代的焦虑和紧张,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青年成长,做好青年服务,尊重教育规律和生命规律,更好地体察青年需求,多多因势利导,做青年

10、的知心人和陪伴者。[影响与启示]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