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信文集》的面世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

ID:8926824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2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_第1页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_第2页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_第3页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_第4页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宝信文集》的面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宝信文集》的面世 张宝信富有传奇色彩,其《文集》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名参与《张宝信文集》的收寻整理者,现述赘语,略表释然、欣然之感。一、基本过程。《张宝信文集》的形成,并非偶然。生于晚清的张宝信,博学善文,才高不遇。当年,只要提起张宝信,在郯、沂、海、赣等县,几乎是妇孺皆知。我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了不少张宝信先生的故事,尽管不大懂,但也是随着大人的笑而笑。家父早年抄录了张宝信先生的《读书难》、《药铺赞》、《问天词》等,直到耄耋之年仍能背诵,并时常引用其中的名句。这自幼的耳熏目染,使张宝信先生的名字烙印在了本人心头。然而

2、,近年来张宝信先生的名字却已少有人知,甚至被人淡忘了。面对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作为其崇拜者,也只有遗憾而已。2011年春节时,我与常林集团张义华老总聊天,扯到了张宝信先生的话题上,张总说:“先生系张南埠子人,也是当年影响一方、名副其实的文人。文人应有文传,可惜闻而未见。时逾百年,如能将其文搜集、整理成册,应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知道张宝信的人已经不多了,如再过几年,搜集整理恐怕就更难了”。张总之言,说出了广大爱张宝信先生文者的心声,表明了抢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应有之意。也正是张总的这次点拨和全力支持,才促使了对张宝信先生遗

3、文的搜集、整理,以致文集的形成。搜集是一个到处打听、四处寻找、千方百计、乐而忘疲的过程,固然费力,而整理实有难度。因文稿皆是60年前,乃至百年前无标点的手抄本,又几乎处处引经据典,生僻字、异体字和繁体字居多,且都是行、草体,识读、断句、注释方面的“拦路虎”不言而喻。找文印社,人家一看打不了,贵贱不接。只好请县政府和县人大、政协三个办公室的(张涛、杨玉芹,何雯雯、孙凯、季小虎、高义勇)几个忘年交给帮了忙。有的是让他们先打出来,由我念着再改;有的则是由我边念边打的。其中“三天识一字,汗水湿满巾”的情景,是经常发生的。存于碑上的

4、文字,历经百余年风雨,个别字迹已斑驳模糊,难以辨认,只能反复推敲,再三确定。应当说,文集成于众人之力。其中,县政协原文史委高田熙主任,多年来对张宝信先生一直给予公正的评价,且通晓古汉语知识,对文集的断句、校核下了很大功夫。已至耳顺之年的杨方奎先生,凭借着已有的书法功底,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电脑打出了绝大部分的《两铭精室文集初稿》;张炳传老师在人物标注、年谱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时任县政府秘书左德宝、张明坤工作之余,既帮打字,又予注释。同时,县里的一些老领导高熙瑞、于清玺、赵全兴、尹子川、张云龙等,以及社会上张宝信先生的

5、“粉丝”们,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二、文稿来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觅之所及,应辑尽录,共获得张宝信先生遗文200余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杨方奎先生家藏的《两铭精室文集初稿》近50篇、约4万字。此稿使用毛笔,从头到尾行草相间,蝇头大小,不温不火;柔而不弱,草而不乱;密处笔笔到位,疏处字字严谨。从其超妙的文笔、精心的编排和独特的字体来看,无疑是张宝信先生的真迹,当属其亲手整理、传至于今的孤本。其中时间最晚的《高鹤坡、高丹坡先生传》,均作于1906年。由此推断,《初稿》成于百年之前。杨方奎先生是书香门第,

6、其爷爷是个郎中,家中藏有许多书;文革期间,其他的书都烧了,而唯独张宝信先生的这本《初稿》被保留了下来。应当说,这本《初稿》对文集的搜集整理,起到了抛玉引玉的作用。二是靖镒先生73年前抄的作品。靖镒,字葆忱,小张宝信25岁,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本科毕业;出自其手的共89篇,系1937年为避倭祸,由临沂回老家柳庄搜集抄写的,并为之而序。1944年在其去世前,将其手抄的这些文稿交待给其子靖汝衡。靖汝衡后因随部队挺进中原,又将这些文稿托付给同村的靖克章。靖克章不负重托,到莒南躲难时也随身带着文稿,文革期间将文稿藏在了地窖里;由其精心保

7、存了整整四十年后,于1987年,才将这些文稿完整无缺地交给了靖汝衡。后来靖汝衡又转给了靖玉树先生,由其复印4份,分存于临沂、临沭政协等四处。这来之不易文稿,即成了文集的一个主要来源。三是取自于贾玉玺、王开生、张炳传等先生家藏集抄40余篇,其实,这些也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录自现存家谱和碑碣近20篇;十组435幅对联,取自张洪群先生处,其中较稀奇难得的一组(5幅)是115年前,作者自己用的续弦联,注有“时年二十八,喜期用八月初二日”。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从临沂著名学者、当代珠算家靖玉树先生处得到了125年前,张宝信先生的《贡

8、卷》。这《贡卷》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其保存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至今尚在,实属吉光片羽。为此,靖玉树先生就其发现和保存,专门写了一文,附在了文集的后面。文集付梓之际,又发现了吴达三的一幅较为珍贵的照片,被编排在了正文的前14页中。之所以如此:一是吴达三,字一卿,与张宝信同龄,曾为同仁,且关系尚好,也是张宝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