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

ID:8922686

大小:3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2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_第1页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_第2页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_第3页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_第4页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15、释传明——论禅修之所缘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論禪修之所緣境釋傳明閩南佛學院教務長一、前言《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以超越生滅、我我所、內心外境等一切相對為入不二法門。“超越一切對二元相對的執著”即是禪的宗旨,而禪定則是選擇所緣境,排除昏沉掉舉,令心明靜地安住所緣境不動。此通於內外道,以若無出離心與不二正見作引導,禪定不能了生死。佛教修禪定除其共外道的作用外,還有特殊的用途,就是對不二正見的實踐。即以禪定為手段,用正知正念對治昏沉掉舉,除卻外五欲內五蓋,心念由粗至細,目的在於伏斷煩惱,排除干擾障礙,尋找適當機會,在定心未失的情況下依毗婆舍那,從而超越

2、相對,契入空性,現量體驗緣起正見,以達見行不二。二、雲何禪修一定要有所緣境?緣者心取境而思慮之義,能取之心曰能緣,心所取之境曰所緣。所緣有親疏之別,心識托外在之本質境(疏所緣)變現影像作為內識之所緣(親所緣)。如甲乙二人,甲眼緣取乙為所緣境時,乙為疏所緣,而甲的視網膜上所變現的乙的影像即是親所緣。以心心所法性質羸劣,需仗境方起。禪修作為達到不二之手段,需要選擇所緣境作為令心專注之物件,其目的在於改變、調整凡夫習慣的心態,使其訓練自心,控制妄想攀緣,減緩意識的快速流動,對治粗重的煩惱,從而純淨心境,使契入空性變得容易些。(一)凡夫

3、心的特徵凡夫心有四個主要的特徵:一、能所相對:能緣的心一定要有一個物件作為所緣境,並錯誤地執著緣起的心與境皆實有自性。-19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二、流動相:凡夫的專注力太弱,無法穩定地緣於一境,而是不自主地時時變換所緣的對象。未經禪定訓練的人無法控制自心的流動、散亂和跳躍,妄想猶如江河競注。三、局限性:凡夫心有局限,相當狹小,只能緣於局部的境。如處於嘈雜的環境中時,耳只能專注於某一種聲音,當取其為所緣境並作思維分析時,其他的聲音均被忽略。即凡夫心沒有能力緣總相,只能截取局部作為所緣。四、無根無主:隨著禪定的逐漸深入,接近

4、心的基態時,甚至感覺只是一個“核”時,依佛門正見通過細微分析,發現心的深層無根本本質可生,也無主宰、主動性可言,只是緣起無根,如幻顯現。其實質如芭蕉,看似一棵樹,但層層剝離時,發現它並無堅實的核心。(二)所緣境之選擇凡夫之心仗境方生,應境不同心亦有異,故隨禪修所欲達成之目標不同,所緣境之選擇當有所不同。以“改變凡夫心,契證實相”為目的的禪修,其所緣境的簡擇一定要依於二個原則:一、隨順實相,減弱執著。禪修的目的為了契證真理,趨向解脫,所緣境乃為此目標而設,故不能違於實相。二、對治煩惱,能生功德。所緣之境不能使人增加煩惱,如美貌的異

5、性或某些恐怖境不當作為所緣,以前者使人徒增貪著,後者令人心生恐懼,不僅不能引發功德,反而徒增煩惱,令心不安。唯能向於出離道的斷惑證真,才值得緣以為境。三、所緣境之種類《瑜伽師地論》將所緣境分為四類:“雲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大正藏》三十冊,427上。)-19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對治粗重煩惱而施設淨行所緣,如五停心觀即正對治貪、嗔、癡、慢與散亂五種煩惱,故淨行所緣指能對治貪等煩惱的禪修所緣,偏於淨治煩惱障。為對治因迷於法而起之煩惱施

6、設善巧所緣,五善巧中蘊善巧治因愚法自相而執我者,界善巧治愚於因者,處善巧治愚於緣者,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治愚于無常、苦、空、無我者。是故善巧所緣指五蘊、六處、六界、緣起等法,偏於對治所知障。淨惑所緣有二,修世間道者以六行觀(苦、粗、障、靜、妙、離)去除世間煩惱,修出世道者以四諦、十六觀究竟淨惑。是故淨惑所緣境有二,一者是下地定法之過失與上地定法之功德,一者為四諦、十六行相。合前三所緣為遍滿所緣。遍滿所緣境事之內容有四:有分別影像——觀之所緣境,無分別影像——止之所緣境,事邊際性——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指染法或淨法一切品類

7、的總和,如所有性指法的無自性性,所作成辦指修習止觀通達事理而成就,攝世出間一切道果。此四種所緣乃主要依於所對治的煩惱而分類。若依於所緣境本身的特點觀察,所緣境也可作以下幾種分類:一、外所緣與內所緣。如選擇外在的一個木球,集中精神盯於其上,或於暗室中專注於一油燈,這一類修定法即是以外在對象為所緣境。內所緣即是以修行者自身身心為所緣境,分身與心二種不同的所緣。如修觀呼吸時,行人令心專注于人中一處,觀察氣息進出鼻端時的長、短、冷、熱、輕、重、滑、澀等種種相。或感受身體的觸覺、行動、姿勢等,此即是以身為所緣。至身體產生動、癢、輕、重、冷

8、、暖、澀、滑等八觸,有或強或弱的苦、樂、舍等感受時,為已入觀受階段。心識了知八觸乃身根對觸塵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屬於無常之法。當然不僅僅是這些感受,還包括感知心的昏沉與掉舉、專注與散亂、貪嗔與慈悲等狀態,皆屬觀心階段。直至了心無常,推己及諸法皆無我無自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