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ID:8916719

大小:20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2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假如有一天山顶洞人遇到了北京人,他们可能会认为北京人()A、会做项链,懂得爱美B、长相像猿,比较丑陋C、会缝制衣服,比较文明D、用人工取火,比较先进2.暑假期间,小聪高兴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你推断这个遗址应该是()彩陶(带有花纹)原始人住的房子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2、孙中山先生赞颂的是()A.蚩尤B.黄帝C.炎帝D.禹4.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开玩笑的说,我也要效法古人的()方式选举历史课代表,只要你认为自己有长处,都可参加课代表竞选。同学们都十分赞同老师做法。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5.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B、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C、爆发平民大起义D、少数民族入侵6.刘德华的歌词中有“五千年的风和雨藏了多少苦”,但是我国有史记载的历史也仅有三千多年,是从()开始的。A.夏B.商C.西周D.原始社会7.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

3、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天子依附于诸侯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D、周王室地位衰落8.通过()战役,晋文公最终奠定中原霸主地位。A.巨鹿之战B.城濮之战C.长平之战D.马陵之战9“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是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它是在()时期测定出来的。A.春秋B.战国C.原始社会D.秦朝10.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③②①D、③①②④11.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最主要依据是他()A.主张改革变法B.创造出新体诗歌,著有《离骚》C.提出“仁”的学说D.主张“兼爱”、“非攻”12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体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A.儒B.道C.墨D.法13“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太专制”。这一顺口溜反映的是()实行的统一政策。A.秦始皇B.汉武帝C.秦孝公D.秦穆公1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某一方面的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B.外族入侵C.中央集权D.儒家思想15.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法律严苛,覆盖全国C、国家一统,中

5、央集权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16.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A.中国人善于想象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17.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18“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A.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B.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C.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1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谁说的()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20.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学生,你的学习内容主要是()A《道德经》.B《孙子兵法》C.儒家五

6、经D.法家学说二、非选择题1、识图题(10分)1、图中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2分)2、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分)3、他在教育上有哪些主张,仍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4、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www.xkb1.com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7、。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资治通鉴》(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1分)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1分)(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1分)概况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1分)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2分)2.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