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99499
大小:76.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4-10
《审美乌托邦- 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2013年10月程勇: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2013年10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与西方经典美学体系不同,儒家美学尽管也思考人类的审美生活及其相关问题,但并不追求清晰的边界意识与严密的学问体系,而是致力于为个体精神超越与理想社会秩序构建提供行动方案。并且,儒家美学思想的创发主要不是针对具体的审美文化实践,而是生发自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结构,遂有心性美学与制度美学两条美学思路。与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同步,儒家美学对古代中国文艺审美制度建构的积极影响肇始于汉代,儒家制度美学思想逐步转
2、化为王朝国家的美学意识形态,儒家知识人亦因此成为国家美学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作为早期儒家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荀子对制度美学已有深邃的洞见,他们所构想并致力实现的礼乐文明秩序的实质是一种审美乌托邦。 一、孔子仁学视域中的审美乌托邦想象 正如罗伯特?P.克雷默指出的,儒家致力于“保存并传下古代传统;在变动不定的世界秩序中检讨这些传统的意义”[1]802。在夏商周三代审美文化传统中,儒家选择了“监于二代,郁郁乎文”(《论语?八佾》)本文所引《论语》、《孟子》均出自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荀子》则出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
3、华书局1988年版),文献首次出现用全称,其后则只标注篇名。的西周礼乐,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其与孔子生命境界的相互生成。聂振斌先生指出:“西周的礼乐至少有三种意义或三个层面:第一,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它是制度,以此来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和社会地位,礼乐起到法的作用;第二,在人伦关系层面上,它是道德规范的美感形式,以此来区分长幼亲疏的‘差等’,使人养成文明守礼和道德自律的习惯;第三,在人际交往和庆典活动中,它是必不可少的优美仪式。无论作为制度,还是作为规范或作为仪式,其形式都是由美感形式或艺术形式构成的,并以美感愉悦为纽带,把不同的等级、不同的人群联系
4、、调和起来。”[2]2然而这种高尚优雅的审美性的文明/政制何以竟至于陷入“礼崩乐坏”的境地?又如何使其复返于“正”?孔子试图从价值本源入手为其重新奠定基础,遂有儒家仁学的萌蘖与审美乌托邦的想象。 “仁”并非孔子的发明,孔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依据真切的生活经验与深厚的文化经验,从生命的真性情解释仁,使其成为诸种德性的核心,遂使发缘于“夷人”之“德性”和“尸方”之“美德”的仁转化成为普遍性、人类性的美德[3]99106,并以之为文化反思、社会批判、秩序重建的核心观念,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即据以展开。践行仁道既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之
5、简易而切近的生活原则,也是君子理想的精神境界:“被称为全德之名的仁,不是泛指任何一种精神境界,而是确指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4]1005,还是“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的社会文化理想。据此反思西周礼乐文明/政制,则“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的秩序原则与乐的和谐原则都需以仁为价值本源,从中生长出来,方能成其为礼和乐。故需“损益”周礼以求合乎“道”的理想,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按孔子的想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6、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关键在于以仁为根基,依仁释礼,而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经由此种价值转换,宗周礼乐文明体现的“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5]16,得到来自于人性、人情、人心深处的动力支撑,礼乐文化亦因此成为新的“人文化成”之路:“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在仁学视域中,礼乐文明/政制具有“身家国天下”的一体性,因为“对于孔子来说,人格的培育与对共同体
7、的责任是相互蕴涵的”,“政治上的责任和道德上的发展是两个不可分离、相互关联的方面”[6]163,亦“不以经济关系的维系和‘种族―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区分和疆域化为基础,而是以‘有教无类’的观念形态为中心来呈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7]59,造就和谐相敬、“文明以止”(《易?贲?彖辞》)的“天下”秩序。这个秩序以仁为精神动源、以礼为制度架构、以德政为政治理念、以教化为实现途径而展开,既是“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的政治秩序,亦是“和而不同”(《子路》)的文化秩序。它体现为由内向外展开的同心圆结构,其根本功能在于造就“文质彬彬”(《雍也》)的君子,是
8、将仁的境界转化到人生之中,是“仁人”与“仁政”的互动生成。在此世界图景中,“孔子的以德、礼治国,也就是以礼乐教化来治国,旨在恢复、激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