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

ID:8893795

大小:1.04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0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_第1页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_第2页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_第3页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_第4页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1.1.1雷电发生机理雷电是由雷云放电引起的,关于雷云的聚集和带电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热气流上升时冷凝产生冰晶,气流中的冰晶碰撞后分裂导致较轻的部分带负电荷并被风吹走形成大块的雷云;较重的部分带正电荷并可能凝聚成水滴下降,它们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速度大,并在下落过程中与其他水份粒子发生碰撞,结果一部分被另一水生成物捕获,增大水成物的体积,另一部分云粒子被反弹回去,这些反弹回去的云粒子通常带正电荷,悬浮在空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云区,而水生成物带上负电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云粒子的下降速度慢,因而正、负电荷的微粒逐惭分离

2、,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在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整块雷云里边可以有若干个电荷中心。负电荷中心,离地大约500~10000m。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约为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为10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大地的火花放电。雷电放电包括雷云对大地,雷云对雷云和雷云内部的放电现象。大多数雷云放电都是在雷点与雷云之间进行的,只有少数是对地进行的。在防雷工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雷云对大地的放电,如图1-1所示。图1-1云对地放电(用彩色)雷云对大地放电通常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辉

3、光放电三个阶段。云一地之间的线状雷电在开始时往往从雷云边缘向地面发展,以逐级推进方式向下发展。每级长度约10~200m,每级的伸展速度约107m/s,各级之间有10~100µs的停歇,所以平均发展速度只有(1~8)×105m/s,这种放电称为先导放电,如图1-3所示。当先导接近地面时,地面上一些高耸的物体(如塔尖或山顶)因周围电场强度达到了能使空气电离的程度,会发出向上的迎面先导。当它与下行先导相遇时,就出现了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出现极大的电流(数十到数百千安),伴随着雷鸣和闪光,这就是雷电的主放电阶段。主放电的过程极短,只有50~100µs,它是沿着负的下行先导通道,由下而

4、上逆向发展,故又称“回击”,其速度高达2×107~1.5×108m/s。以上是负电荷雷云对地放电的基本过程,可称为下行负雷闪;对应于正电荷雷云对地放电的下行正雷闪所占的比例很小,其发展过程亦基本相似。主放电完成后,云中剩余的电荷沿着原来的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入大地,看到的是一片模糊的发光,这就是辉光放电。从旋转相机拍下的光学照片显示,大多数云对地雷击是重复的,即在第一次雷击形成的放电通道中,会有多次放电尾随,放电之间的间隔大约为0.5~500ms。主要原因是:在雷云带电的过程中,在云中可形成若干个密度较高的电荷中心,第一次先导一主放电冲击泄放的主要是第一个电荷中心的电荷。在第一次

5、冲击完成之后,主放电通道暂时还保持高于周围大气的电导率,别的电荷中心将沿已有的主放电通道对地放电,从而形成多重雷击。第二次及以后的放电,先导都是自上而下连续发展的,没有停顿现象。放电的数目平均为2~3次,最多观测到42次。通常第一次冲击放电的电流最大,以后的电流幅值都比较小。图1-2所示为用旋转相机和高压示波器拍摄和记录的负雷云对地放电的典型过程和电流波形。图1-2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和雷电流的波形若地面上存在特别高的导电性能良好的接地物体时,也可能首先从该物体顶端出发,发展向上的先导,称上行雷。但上行雷先导到达雷云时,一般不会发生主放电进程,这是因为雷云的导电性能比大地差得多

6、,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为中和先导通道中电荷所需要的主放电电流,而只能向雷云深处发展多分支的云中先导。通过宽广区域的电晕流洼,从分散的水性质点上卸下电荷,汇集起来,以中和上行先导中的部分电荷。这样电流放电过程显然只能是较缓和的,而不可能有大冲击电流的特性。其放电电流一般不足千安,而延续时间则较长,可能长达10-1s。此外,上行先导从一开始就出现分支的概率较大。1.1.2雷击时的等值电路雷击地面发生主放电的开始,可以用图1-3中开关S的闭合来表示。图中Z是被击物与大地(零电位)之间的阻抗,σ是先导放电通道中电荷的线密度,S闭合之前相当于先导放电阶段。S突然闭合,相当于主放电开始

7、,如图1-3(b)所示。发生主放电时,将有大量的正、负电荷沿先导通道逆向运动,并中和雷云中的负电荷。由于电荷的运动形成电流,因此雷击点A的电位也突然发生变化(u=iZ)。雷电流的大小与先导通道的电荷密度以及主放电的发展速度有关(i=σv)。在防雷研究中,最关心的是雷击点A的电位升高,而可以不考虑主放电速度、先导电荷密度及具体的雷击物理过程,因此可以从点的电位出发来把雷电放电过程简化为一个数学模型,如图1-3(c)所示;进而得到其彼得逊等值电路,如图1-3中(d)、(e)所示。图中,Z0表示雷电通道的波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